<返回更多

较真儿地聊聊,互联网公司为啥喜欢用飞书?

2020-07-27  张鹏  
加入收藏
较真儿地聊聊,互联网公司为啥喜欢用飞书?

 

不得不说,协同办公工具也要讲「八字相合」。

飞书最近好像有点找到感觉了。

先是雷军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给飞书「背书」,说小米早就开始全员使用飞书了,还呼吁更多的企业使用飞书;后又有互联网圈喜闻乐见的罗永浩,在直播间给飞书「带货」,开了 To B 产品直播带货的先河。

作为「消息灵通人士」,这件事发生一周前我就有所耳闻,让雷军和老罗给「背书」不是花钱能搞定的事情,这说明飞书找到自己更精准的「圈子」了。

小米开始全面使用飞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其实雷军是「互联网思维」这个词当年火起来背后最典型的榜样,这家坚定地自我定义为互联网公司的企业,对于协同办公工具的选择,估计会很有指标意义。

飞书对于互联网公司一直挺「锐利」。比如搜狗的王小川就和我说过很多次,觉得飞书是个「让自己用起来有兴奋感」的产品。

我几个月前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2020年,CEO们对管理的理解又要变了 》),聊了聊我听到的很多互联网企业家对飞书的理解。他们几乎从刚接触到飞书,就觉得飞书是最适合互联网企业的办公协同工具。

企业协同工具这种东西,看来也是要讲「八字相合」的,这所谓的「合」,就是和客户企业本身的「世界观」要共振。

做个「真互联网公司」

飞书的第一个根据地必然是「互联网公司」,那么到底怎么定义「互联网公司」这个概念?

放到 10 年前,可能说的是「搞互联网产品」的公司;放到 5 年前,可能说的是「用互联网做业务」的公司;但到了今天,已经有大量行业本身都互联网化了,不用互联网做业务的公司在今天也几乎不存在了。

那么现在所谓互联网公司的定义,到底又该是什么?我觉得可能就是那些「有互联网世界观」的公司,而所谓世界观,就是他们眼里这个技术商业世界的必然规律,以及能把事做成的那些基础方法。

比如,互联网公司需要不断在新环境里,用新技术、新方法,追求新的可能性。通过这些可能性提升效率,扩展边界。

但可能性一定伴随着不确定性。当很多东西都要去试,就对执行效率有极高的要求。特别是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摆脱必然的「大公司诅咒」就很难做到。

主要的问题是当大部分人都是围着上级的 KPI 做常规动作,而不是大部分人都对目标和有效路径做思考、做创新,你看到的就必然是个不断堆人堆钱,但战斗力不断衰减的组织,然后就会在新技术、新环境带来的「新可能」上,被超越和颠覆。

所以互联网公司的世界观里,需要最大化地释放人的创造力和自驱力。在我看来,「互联网公司」根本不是靠「互联网业务」决定的,而是靠执行力的驱动机制。「伪互联网公司」的执行力是靠定义每个人的动作边界,而「真互联网公司」靠的是发动每个个体去突破边界、去追求更好的结果。

在这个问题上字节跳动的张一鸣显然很有心得。他是个强调用信息透明和充分的上下文去驱动创新力的管理者。而且为了释放人的创造力,字节跳动内部一直在尽可能减小「权威」的作用,防止管理层级带来的「小脑袋大身子」,最好让每一个细胞、每一个个体都能「带脑子工作」。事实证明这是有效的,字节跳动这些年连续的产品创新和超强的战略落实能力,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而飞书这个字节跳动最初给自己打造的产品,核心价值就是对这种世界观的结构化封装。

搜狗 CEO 王小川曾经总结说,飞书本质上是个依托文档构建的工作流。我觉得挺认同,在一个组织的管理中,文档是有力量的。对于目标,对于经验,对于信息的同步,少开点低效率的会议,多建立些清晰明确,结构化的文档,会极大提升效率。

极客公园自己也是飞书深度用户,我觉得最让我看中的是,飞书带来的是一种「给予充分信息,启动分布式思考」的氛围。比如群组信息历史沟通内容对于新加入者的默认开放,还有非常方便的共享文档、共享对话、共享时间表、共享 OKR 等等,这些丰富的上下文,和信息充分的流动,会给所有真正做事的人,在思考和决策上足够的信息。

这就像是给战场上的每个士兵配备了超越自己感知能力的战场信息系统——看得到目标,看得见队友的动作,看得到别人标记的雷区和捷径,这当然会极大提升战斗小组甚至单兵战斗效率。

保持每个人做事情的「爽感」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薪资早已不是唯一的驱动力,能否实现自我价值,做得爽、做得开心,反而成为很多公司吸引优秀人才,然后能够开挂狂奔的重要因素。

极客公园里的年轻人过去对我们上一代协同办公软件抱怨颇多,但换了飞书却觉得「用得爽」。我调研了下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个就是通过信息透明,把原来的「执行者」变得更有力量了。

一般来说,公司内信息自上至下层层传递,每一级的下属执行上一级的命令,每个人了解的只有事关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的信息,完成这一亩三分地的任务。但是最终大目标是否达成,自己能左右的其实很少。这种工作氛围对越优秀的人越没有「爽感」。

飞书的设定是把所有的信息通路都打开:一个普通员工可以订阅老板的日历,甚至可以看到老板的 OKR,也可以在文档中直接 at 老板让他看到提示和上下文,对员工来说这比去敲门去找老板叨叨省心多了,对老板来说也比没人给你信息,或者被信息沟通这件事淹没舒服多了。

不要小看这些动作,它意味着公司的前进路径上,更多的事情员工都是可以参与观察、思考和行动的,这也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员工「我努力也无力改变」的窒息感,提升「我可以参与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力。

第二个因素是飞书带来的改变是工作效率的提升。飞书最好用的地方就是把所有和工作相关的功能都整合在一个平台上,你既可以用飞书进行实时沟通,也可以协作处理文档,还可以发起视频会议、打卡、创办日历,甚至还有实时翻译。

这些功能彼此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通过信息流的方式串联起来。举个例子,当你在飞书上组织一场会议的时候,可以直接在日历中添加会议时间、会议介绍、参与人、需要提前阅览的文档等等。以上信息会以「消息」的方式一键发送给所有参会人员,如果对方同意参会,则会自动添加到对方的日历中。

过去我们处理工作,需要在多个工具之间切换,比如沟通用微信、在线协作文档用石墨或者腾讯文档,视频会议用 ZOOM 等,虽然看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动作,但是完全是浪费时间。想象一下,如果每个员工在这上面一天浪费 1 分钟,对于小米或者字节跳动这种体量的公司来说,一天可能就是上百小时的时间流失,这对分秒必争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是很难想象的。

时间的浪费是组织的损失,但这对员工的爽感伤害更大。

我记得看过国外有个报告,叫《被打断的程序员》。在这份报告中,调研者对来自 86 位程序员的 10000 份编程情景记录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在代码编程工作被打断后,程序员需要 10 到 15 分钟来重新开始,只有 10% 的概率会在一分钟内继续工作。

实际上,不光是程序员,对于大部分人,都喜欢一个「沉浸式」的工作环境。就像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那些机械爱好者或者 maker,他一定希望自己的车库里挂着各种操作工具、有一个很好的工作台,当他有什么想法的时候,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个想法实践了,而不是想做什么的时候,需要去五金店买,或者跑到各个房间现找。

其实可以把飞书理解为在云端构建了一个工作平台,把所有的工作场景都整合在一个平台上,最大程度降低「切换成本」,把「沉浸式」的爽感做出来了。

其实说到底,这些都是优秀互联网公司身上的共性。以前大家会经常羡慕互联网公司,认为他们有愉悦的工作氛围、超强的创造力和战斗力,这种东西过去想学习和 copy 是很复杂的,因为它是个系统。但是现在飞书其实是把互联网公司的这套做法流程化、结构化了,你认真用起来,有些神奇的变化就会自己发生。

飞书是个给人启发的东西。都 2020 年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还是少宣传点老板语录、少搞点大词儿洗脑,少弄点修修补补的规章制度吧。这个时代企业管理先科学高效起来,才能给管理者的「艺术」更好的发挥空间。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