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反诈宣传天天有 你为什么还被骗?

2022-11-16  辽沈晚报  
加入收藏
 漫画 王晨同

  小区里随处可见的反诈横幅;业主群里社区民警每天发的“真实案例”“小贴士”;核酸检测点位不间断的“反诈广播”,生活中的反诈宣传无处不在,公安民警苦口婆心,为啥还有人上当受骗?

  反诈视频看了,反诈知识也学了,真遇到骗子咋就全忘了呢?

  什么人容易被骗?什么样的心理弱点容易被利用?受害人被骗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新路历程”?听听沈阳公安反电信网络犯罪查控中心民警给你掰开了说。

  什么人容易被骗?

  过于自信的人

  第一类

  此类人容易中招:网络贷款诈骗、刷单诈骗、投资理财诈骗、“杀猪盘”诈骗、网购退款诈骗等。

  据警方介绍,根据以往案例分析,平日喜欢耍小聪明的人更容易遭受电信网络诈骗。此类人有谜一般的认知自信。这类人群不关注任何反诈宣传,自信地认为自己不会笨到被骗。

  此外,还有一些人喜欢钻空子,喜欢占小便宜,喜欢在网上“薅羊毛”。这类人也是认为自己很聪明,听信网上一些足不出户就能“日赚斗金”的消息。对收到的“中奖”“福利”“兑换礼品”等消息有着强烈好奇,总是认为“试一试,万一是真的呢”?而恰恰这类人是高危被骗群体,各种各样的诈骗手法,就等着一个不小心栽进去。

  缺乏辨别能力的人

  第三类

  此类人容易中招:投资理财诈骗、保健品诈骗等。

  此类人群以年长者居多。有些老人因为病痛,轻易相信一些保健品甚至食品的虚假宣传,认为这些号称能“包治百病”的东西可以缓解自己的病痛,不惜大下血本,将自己多年积蓄逐渐掏空。有些老人对自己儿女并不信任,他们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却逐渐与网络信息时代脱节,往往听不进身边人的劝解,反而对陌生来电中那些“干儿子”“干女儿”们信之又信,直至耗尽毕生积蓄。

  涉世不深的人

  第二类

  此类人容易中招:冒充公检法诈骗、注销校园贷诈骗、冒充熟人类诈骗等。

  所谓“涉事不深的人”指平日生活圈子较小,接触社会较少的群体。这类群体包括还未走出校门的学生;常年照顾家庭的主妇;甚至潜心于学术专研的一些高知。

  此类人群不谙世事,比较单纯,无法分辨复杂社会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在接到骗子的来电时,几句话就能逼得他们嚎啕大哭,然后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的清白,直至钱款被转走。

  谨防冒充“防疫人员” 的流调诈骗电话

  警方预警

  据警方介绍,近日,有多位市民报警称,接到853(24)开头的境外电话,对方冒充疫情流调人员,谎称市民有外地疫情风险地区的行程轨迹,需要隔离,市民表示否认后,电诈分子随之还会向报警人贩卖焦虑,表示需要经过外地风险地区公安机关的核实,才能解除这个所谓的行程轨迹,并将电话转接到假冒的某外地公安机关,之后骗子要求报警人下载具有共享屏幕功能App,套取报警人相关信息,并以涉及违法犯罪,需缴纳资金证明过保证金等借口,引诱报警人打款,诈骗钱财。

  警方表示,诈骗分子先冒充防疫工作人员,以流调排查为由,称市民有外地疫情风险地区的行程轨迹,要求受害人下载具有共享屏幕功能App,提供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相应信息,从而盗取受害者银行卡内资金。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群众,只要记住以下3点,就能拆穿此类骗局:

  一是慎接陌生境外来电,如没有海外业务或亲属,大部分的境外来电都是诈骗电话。

  二是真正的疫情流调人员是不会把电话转接其他单位。

  三是公检法单位不会让群众下载来源不明的软件,防疫工作绝对不会让群众操作资金账户。

  解锁受害人的心理过程

  根据以往案件中受害人讲述被骗过程,几种典型电诈案件中受害人的心理过程大致如下:

  网络贷款诈骗:当受害人接到骗子来电称“可以提供贷款,额度大、免抵押、放款快”时,受害人会想到“我正好急需用钱”,然后就按照对方指示下载APP,发现确实额度,但不能提现。这时对方要求交“解冻费”“认证金”“刷流水”。这时,受害人本着“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心理急需照做,之后发现还是不能提现,还需要一笔大额转账。受害人再次照做,之后发现自己被删除拉黑,醒悟“我被骗了”。

  网络刷单诈骗:此类受害人都有着“足不出户还能日进斗金,天上掉馅饼”的发财梦。此类人总是认为,“反诈宣传里的受害人未必是我”。在初步接触了“刷单任务”后,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赚到,“真的返利了,提现不做任务了。”而之后,又觉得“居然有个大单,我再做一次”,而这次投入后又发现,“是联单任务,钱都充值了,必须做完”。继续做之后,被提示“操作失误”,钱已经提不回来了。这时才发现,“被骗的就是我!”

  “杀猪盘”骗局:此类受害人大多对感情有所需求。在网上结识了异性,觉得对方“温柔体贴,最主要是感动我。”接触下来,又发现对方“还懂投资,我有闲钱可以试一下。”牛刀小试成功后增加了信任,“果然没骗我,这次爱情金钱双丰收。”于是,受害人乘胜追击,加大投资,结果就不一样了,“无法提现?对方拉黑了我?我被骗了!”

  冒充公检法诈骗:“我是犯罪嫌疑人?不可能!”听到来电的对方自称是“公检法”,受害人第一反应就是向对方证明清白。但怎么说也不信,对方还通过网络出示了受害人的“通缉令”。“我该怎么办?”此时的受害人实际上已经“咬钩”,成了对方的猎物,密切配合对方指示操作,直至发现,“银行卡里的钱都没有了?”

  受骗者的心理弱点

  1“贪念”:大部分的电信网络诈骗是利用人的贪念实施成功的。

  骗子总是施以小利,诱骗上钩,放小抓大,最后拉黑走人。以网络贷款诈骗为例,多以无抵押、低息、放款快,让你觉得仿佛天上掉馅饼一般,逐步按照对方所说的去操作,最终越陷越深。

  2 “恐惧”:诈骗分子利用人的恐惧心理实施诈骗。

  在一些诈骗案件中,骗子总是利用获取的身份信息,再加以威胁,诱骗转账,得到钱款后将受害人删除拉黑。比较典型的是“注销校园贷诈骗”类案件,骗子常常恐吓受害人,最后诱骗其一步步进行转账操作。

  3 “粗心”: 转账汇款不经过任何核实。

  冒充熟人诈骗案件中,骗子冒充的“熟人”包括领导、老师、朋友等。对于此类诈骗,骗子最怕你进行核实,会不断地催促你,说这件事很急,要马上办,就等着你的一个“粗心”。

  案 例

  民警联动3分钟

  冻结止付保住4万元

  “刘先生请您稍等,总部这边正在查询您的汇款到账信息。”

  不久前的一天下午,一名男子满头大汗“闯”进沈阳市法库县公安局包家屯派出所。气息还没喘匀,手里的电话还在接通状态,电话里就传出了这样一句话。

  “坏了,是假客服来电!”仅凭话筒里这句话,民警迅速作出了判断。二话不说,民警从男子手中抢过了电话,“你再说一遍,我没有听清楚啊。”

  同时,民警用手势示意男子不要着急,一边与电话中的骗子进行周旋,同时用自己的手机联系法库县公安局反诈中心值班民警。

  “请马上启动止付。”来不及说明详细情况,民警首先向反诈民警说明意图,对方很快会意,迅速回应。这时,派出所民警已经将男子的信息及电话里骗子提供的账户信息一并发给反诈民警。

  3分钟后,派出所民警收到反诈中心反馈,“冻结止付成功。”

  此时,派出所内,民警和男子都松了一口气。男子这时才告诉民警,自己姓刘,并讲述了事情的井盖。

  原来,早在10月份,刘先生在直播平台上购买了一台空气炸锅。时间已经过去快一个月,刘先生也没收到货。

  不久之前,刘先生接到一个号码奇怪的电话,向别人打听才知道是境外号码。

  电话里,对方自称是刘先生购买空气炸锅的“厂家总部客服”,并称因系统漏洞,导致刘先生被误注册成为该品牌代理商。

  听到这里的刘先生感到莫名其妙,但对方接下来的话,让刘先生惊了一身冷汗。对方称,此后的每个月,刘先生的账户都将被扣费数千元。

  “这可咋办?”刘先生慌了,这时对方安慰刘先生别急,有办法解决。“客服”称,刘先生仅需向总部汇款4万元,待总部过完账后,再将钱款如数返回,解除代理权。此时,刘先生已深陷骗子的“语言陷阱”,将自己账户中的40439.51元悉数转到对方账户。

  转款后的刘先生越想越不对劲儿,便来到包家屯派出所请求民警帮助,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如果不是派出所和反诈中心民警迅速联动,仅仅3分钟的时间里,一边稳住骗子一边紧急冻结了对方账户,刘先生这4万多元恐怕就难以追回。

  本版稿件均由辽沈晚报记者 吕洋采写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