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晨 见习记者 郭辰昊
2023年最火的是什么?舞蹈“科目三”肯定占一席之地。如果被问如何知道的“科目三”,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短视频平台。
中国有14亿人,有10亿人在刷短视频。
相关报告显示,2022年短视频用户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68分钟。近四分之一的新网民,因为短视频进入了互联网。
流量经济下,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规模,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短视频?
每人每天平均刷短视频近3小时
空闲时间,本想拿起手机刷一会儿短视频,一看时间,已经过去了几个小时。越刷手机越无聊,越无聊却越想刷......刷短视频,根本停不下来。
这就是短视频的“魅力”所在,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能输出趣味性强、互动性强、简单直白的内容,配上节奏动感的各种神曲,很容易让人深陷其中。
《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同比增长7770万,增长率为8.3%,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为94.8%。
8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26亿人。
《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提到,近四分之一新网民因短视频触网,短视频“纳新”能力远超即时通信。新入网的网民中,24.3%的人第一次上网时使用的是短视频应用,与其他应用拉开较大距离。
报告显示,2022年短视频用户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68分钟,遥遥领先于其他应用。
00后小伙小良(化名)特地将短视频应用设置在了手机屏幕右下方,方便使用。他查看了一下自己的日均使用时间,为3小时1分钟。
为夺流量,短视频乱象丛生
面对如此庞大的受众规模,流量可以获取直接的商业利益,争夺流量成了短视频乱象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近日,山东聊城一名短视频博主发布了一系列 “给住院婆婆吃泡面”的视频,引发热议,相关话题持续发酵。事后该博主出面道歉,承认是为“涨粉”进行的摆拍。其账号被永久关停,聊城警方也对她做出了治安拘留5日的行政处罚。
9月初,在短视频平台拥有千万粉丝的“秀才”,账号被封。
“秀才”有着“中老年妇女收割机”之称。这名来自安徽亳州的39岁男子,从2020年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短视频,场景多选在乡村。截至被封,其账号共发布1300多个视频作品。
“秀才”曾被实名举报,以分红为诱饵,骗取粉丝51万元。“秀才”被封的直接原因,疑指向税务问题。
近几年,短视频行业迅猛发展,成为大众消遣娱乐的方式,带动了电商直播、游戏直播、健身直播等新业态,但同时也滋生了各种乱象。一些主播为了吸粉引流,不惜弄虚作假、捏造事实博取关注,造成了很大的社会不良影响,甚至还触犯了法律红线。
12月5日,中央网信办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内容导向不良问题”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传播虚假信息(包括摆拍制作虚假短视频、技术生成虚假短视频、罔顾事实篡改造假等)、展示不当行为(包括“色情擦边”行为、打造低俗人设、网红恶意营销、展示高危行为等)和传播错误观念(包括挑战公众认知底线和传播错误价值导向等)三个问题。要求短视频平台优化推荐机制,着力解决算法价值导向存在偏差、优质短视频呈现不足等问题,强化平台审核把关。
短视频平台也是“技术大学”
虽乱象丛生,但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洪流中,仍有丰富优质的短视频内容在持续输出。
趁节假日回家,小良惊奇发现,在厨房做饭的妈妈正跟着短视频学做饭。开饭时,一道酱汁让小良赞不绝口,这是妈妈从短视频中学到的“妙招”。
短视频成了很多网民的“工具”。不少年轻网友感叹,“我就说能在短视频平台学到东西”,并称短视频平台为“技术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
用易拉罐底开易拉罐,用奶茶盖子盖吸管,用手机壳当肥皂盒,用伞晒被子……不管多千奇百怪的问题,都能在短视频平台得到答案。
“以前遇到不懂的问题上网检索,现在首先想到的是短视频。”小良说,不管是生活中遇到麻烦,还是工作上遇到难题,他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短视频平台。
据,今年7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课题组完成的《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与学习研究报告》显示,近8成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学习轻知识,其中新闻热点、历史地理、科学科普、音乐绘画、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最吸引他们,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呈现“从玩到学”的新趋势。
越来越多的诺奖得主、院士、教授、奥运冠军等都成为短视频平台上的知识传播者。
相关报告显示,获取新闻资讯及学习相关知识成为用户收看短视频的重要原因。短视频平台已成为网民获取新闻资讯的首要渠道。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在采访中表示,要把法治技术化,通过算法调节,给予正能量作品、精心做的优质作品更高的流量。靠虚假方式获取流量的作品,应当被下架或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