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量相当于174份报纸。而今天的一份报纸,信息量比17世纪一个普通英国人一生经历都要丰富。”
当今这个时代到处都有知识,到处都是资料,你带薪拉屎的那一会儿,厕所门上都能获取到“知识”......
但是这些知识和信息混杂不明,获取的信息量多了,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抖音上的一大堆甜蜜的爱情是不是让你很上头?是不是觉得爱情就应该是那样的?然后回头看看自己对象,越看越嫌弃,最终得出结论:这不是真正的爱情......
这就涉及到一个“从众心理”的影响,你看了一个课程,说理财怎么怎么好,如果不理财你就会怎样怎样,更有离谱的说某某靠理财在北京买了一套房......
所以你就想:大家都在理财,所以我必须去理财!
(当然我不是讲理财不好,而是我们不可以盲目的、不去作任何判断地去理财!)求生欲......
如果说知识库是一个房子,知识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断舍离的过程,古人讲究书越读越薄,知识管理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按照流程——体系——工具三方面介绍。
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流程大致分为11步,从最初的学习理解,到整合拓展,直至最后的应用和迭代。
(1)明确方向:明确近期学习的方向和侧重点
(2)筛选渠道:筛选知识内容的来源,高质量的渠道能让知识学习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获取信息:了解所需相关信息
(4)扫读:通过标题名称、作者等关键信息快速判断信息内容的类别和主题
(5)通览:通读内容确定框架、找到核心内容,判断内容有无进一步学习的价值
(6)理解:如果确认是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则进入理解阅读阶段,分析理解作者的论述
(7)扩展性阅读:在大致理解目标内容后,还可以进行扩展性主题阅读。根据理解得到的知识主题,进一步扩展参照阅读,避免因部分作者的一家之言导致认知偏差。
(8)整合:根据自身对已学习知识的理解,重组知识架构,探求知识背后的本质,整合成文字,并根据类型进行归档。
(9)拓展:将整合后的知识点/知识模块,与已有的知识点/知识模块关联拓展,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
(10)应用:实际运用知识并将知识分享给他人,提高学习效率,校验学习成果
(11)迭代:寻找错误,持续优化,迭代框架。通过实际运用或分享交流,找到知识体系中错误或多余的地方,删除修改,持续优化迭代。
是不是感觉太多了?(因为想要多换几个赞~)
其实上面这11步可以简化为3步,即:收集、整理、转化、迭代!
我们很难刚开始就搭建出一个框架完整的知识体系,因为头脑中都没有完整的构思,建房子还得打地基呢!一口吃不了个大胖子,所以在刚开始需要:
自下而上,从某个局部开始,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模块的累积,不断把我们脑海中的思考和理解,通过文字、图片、符号表达出来,一步步扩充知识的边界、完善知识框架,直至构建出可复用的知识体系。
人的习惯养成依赖于最小阻力路径,顺手的工具,可以减少我们进行日常知识管理的成本,兵家思维中,这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的知识管理工具不用多高大上、也不用功能多丰富,使用成本低、响应及时是最关键的要求。
就拿这个知识库管理工具来说:
我们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往往需要储备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所以“独立的结构化空间”对于知识管理来说非常重要。
这块儿做的比较好的有OneNote,但是它有另一个致命缺点就是无法协同,而对于工作党来说,协同又是一个绕不开的词儿。
所以有一款既能满足协同协作要求,同时又能拥有自己的独立知识空间的知识管理工具,真的很香!
而它又赋予了知识库权限功能,可以给不同文档设置权限,只有有权限的成员才可以查看该文档。这就很像微信朋友圈里的分组标签权限,想给谁看就给谁看,个人的私密空间别人别想来打扰!
我是一个下班不喜欢带电脑回家的人,因为太重啦!但又免不了需要处理紧急的事,比如突然想起来自己早上做的一个知识体系中一个节点出了问题,必须马上修改......(谁叫咱是打工人呢!)
这款工具可以绑定企业微信、钉钉、微信、飞书等第三方平台,有新的文档动态就会有消息提示,手机上也可以随时查看处理。
最后再提一嘴:这个知识库工具可以插入图片、图表、待办等常规元素,当我做出一个丰富的知识库体系后,还是很自豪滴!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