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暴雪打破了观测历史上的新纪录,据相关统计,辽宁鞍山的积雪已经追平了纪录,而内蒙古库伦降雪量为60毫米,积雪超过50厘米,打破了1959年以来最大降雪量和最深积雪的纪录,也就是说内蒙古和东北这场暴雪70年来都算是罕见的,但是可怕的不是大雪压塌大棚、阻碍交通、极度寒冷,最厉害的还是雪后的“白灾”。
造成此次暴雪的主要原因是多个天际系统迅猛发展,冷暖空气激烈交汇导致的,以至于下雪的时候,部分地区还出现了罕见的打雷下雪的现象。
据专家介绍:内蒙古有32个观测站出现了降雪的极端时间,3个站点的降雪量都突破了历史极值。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桂莲指出,如果后期积雪不能尽快消融,将会形成严重的“座冬雪”,有可能引发“白灾”。
大雪过后,寒潮还将继续,这对于内蒙古或者牧区的畜牧业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看过《狼图腾》的朋友肯定看到过“草原三灾”:白灾,黑灾,黄灾。其中白灾就是指的是大雪覆盖草原,牲畜遭受低温、缺水、缺少牧草的灾难。
1977年10月26-30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盟北部就曾经出现过“白灾”,雪量大,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突破了这些地区的气象纪录极限。
连续的寒潮、降雪,使得降雪长久不化,牲畜饥寒交迫,受限于当时的交通和牧草储备,虽然当地组织了抢救和空运,但是还是因为范围广、时间长、灾情太重,造成了重大损失,据当时数据表明:仅锡林郭勒盟损失的各类家畜就达300万头(只),人员亦有冻死、冻伤。
其实在长久不化的积雪和低温情况下,造成“白灾”有三个方面:
一是没有充分储存越冬草料,过分依赖草原自然留存牧草;
二是没有做预案,导致存储地点与牲畜集中点交通中断;
三是草原管理不当,在极端天气下牧草供应不足,同时区域调度难;
这就需要当地及时做好雪后防灾、减灾作业,大雪之前做预案,雪中注意安全,雪后抓紧保护生产。比如天晴了,虽然雪不下了,还说出现大风吹雪,相当于地面的积雪被风吹得二次分配,一些地势低洼、道路上就容易出现危险。
而持续的寒潮还会出现冻雨,一些朋友应该还记得2008年席卷南方的暴雪,真正带来最大危害的并不是积雪本身,而是紧随而至的冻雨和雪融化之后在低温下再次凝结成冰。不但会导致道路通行中断,还会给电线塔、建筑物不断穿上“冰衣服”,压垮、压塌构建物。
所以必须及时做好温室大棚的夜间保温工作,牧区要做好牲畜的保暖工作。得益于现在的草原管理结构,一般冬储饲料都十分充足,专家建议要确保存储地点的安全。同时也建议北方设施农业和畜牧业及时加固农业设施和畜禽圈舍,加强温湿度调控,及时清扫设施温棚的积雪。
之所以再次科普一下“白灾”是因为极端天气不断出现,实际上牧区已经建立了完备的防灾、减灾体系,包括监测预报、生产管理、应急救援等等,而一些养殖业发展区域,虽然也有一些这样的意识,但是防范还可能不够,在此建议,及时关注天气情况,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很多网友问到:都在说全球变暖,怎么冬天却越来越冷了,这不是矛盾吗?实际上这是网友对“全球变暖”的误解。
全球变暖不是指的冬天不冷,变热了,而是指全球年平均温度升高,北极冰块融化速度加快,冰川融化改变了极地风的方向和速度,从而干扰了四季的变化。使得天气变化的过渡时间更短了,暖的时候更暖,冷的时候更冷。
2021年是“双拉尼娜年”,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 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但是她的脾气和名字显然不符。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拉尼娜现象会使地区气候特征变得更加明显,即干旱地区更加干旱,严寒地区更加严寒,雨带地区雨水更多。
由于去年的冬季我国已经经历了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今年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我国今年冬季又将遭受一次“拉尼娜”事件。通常,第一年拉尼娜事件后,第二年再爆发一次拉尼娜事件的过程,被合称为“双峰型拉尼娜”事件,简称“双拉尼娜年”
所以全球变暖说的是整个气候趋势和特点,而极冷、极热快速变化是单次频率,其两者在整体趋势上是不矛盾的。相反,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爆发增多,且强度增强的。
至于会不会出现2008我国南方雪灾,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专家郑飞表示:“2008年雪灾是受第一年拉尼娜的影响,并非第二年,同时,该灾害也有特殊性,其持续时间长(发生了四次寒潮)、影响面积广,造成原因也是受拉尼娜、中高纬环流和热带MJO活动等众多因素影响。”
事实上大家也明白,2008年那场雪灾除了天气还有时间、地点都非常特殊,可以说是一场大雪下在意想不到的特定时间、特定地区, 所以准备不足影响很大。
所以,无论如何,各地、各人提前做好准备,十分必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