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上了热搜,除了巧合的“解读”,其实也并非偶然。
《罗刹海市》歌词源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改编。作品描写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国家”,那里的人以丑为美,越是狰狞怪异,越以之为美,越显荣华富贵。刀郎本名也叫罗林,在新疆发展,不正像小说中来自西域,少倜傥,喜歌舞的“马骥”吗?
蒲松龄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下确属怀才不遇,于是写下此文,指桑骂槐,讽刺社会现实。有后人给予评价,《罗刹海市》此文乃愤世嫉俗之文章。
刀郎,其中最脍炙人口的《2002年的那一场雪》,席卷歌坛。大街小巷都能听到,众多的老百姓都能哼哼几句。
底层大众没有金钱去享受咖啡,也没有时间去喝咖啡,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艰难前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很多人都会省下饭钱,买了刀郎碟片,在难得有了闲余的时间后,听听这些朗朗上口的、直白的、接地气的音乐与歌曲,放松放松一下疲惫的自己。
但是,某些歌坛“精英”大佬却看不惯,批判刀郎的音乐根本不是音乐,登不上高雅之堂,甚至要丢弃在垃圾桶里。只有底层的大众才会听歌吟唱!
“精英”们为什么能大放厥词?真以为他们是“精英”吗?不是,他们的底子大家都清楚,也只能是呵呵一笑。只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资源,只是因为他们已经赚的盆满钵满。
他们一边去“附庸风雅”,他们一边去 “精英”装扮。这些“精英”们逐步与底层划界,要超凡脱俗,成为上层人士。他们对底层越来越看不上,越来越不屑,肆无忌惮去践踏底层大众的尊严。
当刀郎影响他们“精英”们的利益,又不合群,又不会跪舔的时候,也就顺其自然被“封杀”了。他们不仅剥夺了刀郎的利益,也剥夺了底层大众享受音乐的权利。
刀郎不仅没有消沉,没有同流合污,仍旧在进行着音乐创作。近年来,刀郎的很多原创音乐吸引了很多国家的著名音乐人的翻唱,其实早已经说明刀郎的音乐充满无尽的魅力。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精英”们又在忙着什么呢?“高雅”的作品又在哪里呢?可惜,作品没怎么看到,好像个个都忙碌着捞金。
这次,为什么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能上热搜?因为有了自媒体,让底层的大众终于找到了愤怒的宣泄口。
不管刀郎本人有没有指桑骂槐的本意,但底层大众一直在等待机会:找回自己喜欢的音乐,也要从“精英”们手中拿回自己的尊严!
经济的高速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社会风气却逐渐萎靡。权力的滥用,资本的垄断,不仅仅是娱乐圈,其他行业的乱象也不胜枚举。多少带有耀眼光环的“精英”们,揭开遮羞布后,是那样的肮脏无比,丑陋不堪!
社会上很多行业都有所谓的“精英”们,他们数典忘祖,忘记了过去。他们享受着资源,他们无底线榨取底层的大众的血汗,却要与底层大众形同陌路,张口闭口流露出嘲笑、讥讽、无视与轻蔑。
什么是真正的美与丑?蒲松龄笔下的《罗刹海市》,既是缥缈又是现实的世界!花面逢迎,世情如鬼!
难道只有强者才有尊严吗?不。尊严不分强弱,底层大众同样也有尊严。而且,只有底层大众获得了尊严,这个社会才是美好的社会。
请所谓的“精英”们别忘了,底层大众才是社会的基础。底层大众的力量才会形成社会最强大的力量!更何况,底层大众的眼睛已经越来越是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