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塑料垃巧圾、温室气体和污水等等。然而,有一种污染却常常被人们忽视,而它同样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存环境甚至身体健康,这就是光污染。
光污染,又称光害,指的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人造光过多现象。街道灯光、住宅和商铺的灯光,还有车辆灯光等一系列人造光共同形成了一个包围城市的拱形光晕,我们称之为“天光”。
除了天光之外,光污染还包括眩光、光侵扰和杂乱光等现象。眩光指的是可能直接导致视觉不适的强光;而光侵扰指的是逸散到无关场所的光,比如从窗户渗入卧室的街灯光线;杂乱光则是来自过多光源的光组合到一起,让人看不清障碍物的现象。
光污染的影响还会被空气污染(例如烟雾和灰尘)放大,因为这些污染空气的小颗粒能将光线散射至不同的方向,让夜空更加明亮。光污染对环境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妨碍我们观察真正的夜空。如果没有人造光线,我们就能看到夜空中的各种天体和它们组成的星座。然而,如果我们在城市腹地仰望夜空,我们便无法看到这些景观。对于99%的生活在欧洲和美国的人来说,他们头顶的夜空亮度比自然状况高出近10%,这意味着大部分人根本无法挖掘出我们眼睛的潜力。人眼能调节视网膜神经元的功能,从而适应极低亮度下的光线条件,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夜视。但由于光污染的存在,37%生活在美国的人根本用不到这项能力。
为了监测和描述光污染的程度,美国天文学家约翰·E.波特尔创立了波特尔暗空分类法,可以用来衡量不同地点的夜空亮度。波特尔分类法衡量的是我们在天光干扰下观察天体(例如行星和恒星)的能力。光污染除了把星光灿烂的夜空从我们眼中夺走之外,还有很多不良影响,比如还会让人体的昼夜节律失调。
昼夜节律指的是人体以24小时为周期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和神经变化,我们也称之为生物钟,与我们的作息周期有关。
太阳下山后,我们的身体进入弱光环境,就会自然分泌一种叫做褪黑素的激素。褪黑素源自大脑中的松果体,有助于增加疲劳感,调节睡眠周期,其分泌高峰期出现在凌晨时分。然而,即使是较低程度的光污染也能遏制人体内褪黑素的分泌,这可能会导致睡眠紊乱,进而影响免疫系统并干扰人体对压力的反应。还有人认为,光污染对褪黑素的干扰会让人更容易患上与激素相关的癌症(如乳腺癌或前列腺癌)。
昼夜节律不只是影响人类,还会影响许多生物。在对欧洲鲈鱼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是最低的光照强度也会影响这种鱼体内的褪黑素水平。在研究小袋鼠的繁殖周期时,研究人员还发现,生活在光污染区附近的小袋鼠比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小袋鼠要早产数周。该研究还发现,蓝光成分较多的户外 LED 灯对褪黑素的抑制作用是传统户外照明方式的5倍。
除了引发健康问题之外,光污染还有可能干扰野生动物的行为。夜间捕食者是受光污染影响最大的动物,例如蝙蝠。这些会飞的哺乳动物适应夜间活动,还会主动避开有灯光的地方。不幸的是,蝙蝠的猎物,也就是昆虫,很容易被光源吸引,导致蝙蝠的食物资源越来越匮乏。此外,如果把人造光源放在蝙蝠的栖息地外,蝙蝠就会受到光照影响,无法离开自己的家,从而活活饿死。
对新生的小海龟来说,人工照明的存在甚至可以左右它们的生死。幼龟刚在沙滩上孵化出来时,会在自然本能的驱使下奔向沐浴在月光中的海洋。然而,沿海地区的路灯和商业照明会迷惑幼龟,吸引它们向内陆而不是海洋移动,导致其被车轮碾死或被海鸟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