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在读历史,或者以前古代人和事的时候,总是会以“封建时代”这个特定的名词去表述,而且在主流学术界,向来也喜欢把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统称为封建社会时期或者封建制度。
这个阶段的起止时间,往往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原建立秦朝开始计算,一直到辛亥革命覆灭清朝结束,我们一代代国人深受这个理论的影响,慢慢也就认为是正确的,那么事实上什么是“封建”呢?这个阶段源于何时,又是在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1、理论的产生
所谓“封建”,说得简单通俗一些就是字面的意思,也就是封土建邦,而深层次的含义就要从封建制开始说起,唐代的大学者柳宗元就在《封建论》中做了很好的阐述。
他认为封建制在中国的上古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阻挡,即便是历代帝王,柳宗元还借用了大儒荀子的思想,证实了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端,这个时候有贤明的人出来告诉大家道理,这样的人会成长为君王长者,也具有威信力。
人们聚在一起发起有规模的斗争,这就产生了军队,出了有威望的人,听命于君长,这样就是诸侯,诸侯之间相互争斗的规模又扩大了,出现了更具威望的人,诸侯们都要听命于他,这就是方伯、连帅。斗争继续升级,更为强悍的人出现,让所有人都听命,这就是天子。
从这个理论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古代封建制的产生是先有乡里一级的首领,进而出现诸侯,循序渐进,最终才有了天子。
而曾经对自己有恩惠的天子死了,人们还愿意遵从他子孙的号令,并产生新的各级首领,这就是封建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当然了,这是源自于儒家学说中的封建制度,在历史中这个演变过程会更复杂,也更完备。
图片:遵从天子后人的号令剧照
2、分封的产生
我们以西周作为例子来看一下,周文王时期地位就已经是方伯了,也就是史书上所说的西伯侯,这是一方诸侯的总领袖,在周东进的过程中还有很多诸侯选择归附。
武王时候更是出现了训示800诸侯的宏大场景,这些人都对周代商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西周建立之后有3部分势力是需要周室安排的,一是宗室的血亲,二是曾经追随自己的诸侯,三是殷商和前代圣主们的子孙后代。
西周的分封就是把权利和义务同时授予这些贵族子弟和王公重臣,在古籍《礼记》中就证实,西周时期设定了五个等级的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西周把自己打下来的土地按照不同身份、不同等级分给手下的人,这些领有封地的人成为了新一级的首领,他会继承自己封地内的所有权,其中包括土地、人民、资源、官员任免权等等。
西周开创的分封制度就是传统意义上“封建”的开端,也是西周时期族群和社会阶级的重新洗牌,这些被分封的人会被天子赐予国号、领地范围,各种可以使用并且表明身份的礼器等等,他们则要尊敬天子,遵守天子颁布的所有法令。
因此建立在分封制上的西周天子并非是后世传统意义上的皇帝,他手中也不具备完全的中央集权,真正能够掌控的只有京畿一带,这种特殊的体制是西周覆灭商朝后,需要制衡多方面势力产生的必然局面,也是早期王朝的共有特点,这为春秋的列国制度打下了基础。
1、封建制的演变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开创的分封制度虽然名义上还保留着,但是周室天子的权威已经完全不在,地方上的诸侯们更是乱成一锅粥,秦王嬴政东出覆灭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中原。
在秦朝建立后,嬴政多方面的就中央集权进行了强化,更是破天荒的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郡县制,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标志着封建制被完全的取代,换句话说,秦朝的前身秦国是封建制下的产物,然而他也是封建制的终结者。
到了西汉和东汉时期,封建制在中华大地上时有时无,总的来看是一直持续着,异姓王的格局便是这个时候开启的,只是没多久就结束了。
汉武帝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推恩令”,虽然效果不错,但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消灭掉封建制,只是起到分散和弱化的作用,封建制的转折点是从隋唐开始一直到两宋时代,这个阶段内封建制实际上是名存实亡了。
说到这里大家就应该明白了,我们口中所谓的“封建时代”起源于上古时代,在西周时发扬光大,秦朝时名义上就已经不存在了,而到了唐宋时期,更是难觅其踪迹,用封建时代来形容2000多年中国历史不能算错,但最起码是不准确的。
2、“封建”的引申义
之所以我们对“封建”这个词存在很多“误区”,原因在于这个词的引申义,秦始皇时期改变了原有的统治结构,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一种新型的统治制度,这个制度在后世虽然有过几次改变,但总的来说幅度不大,中央集权或者家族世袭制度一直到清朝灭亡才彻底消失。
中央集权改变了国家的组成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本的奴隶主消失,成为了新型的地主,奴隶也成为了农民,这上升为新的社会阶级矛盾。
思想家马克思就把地主阶级比喻为统治集团,把这样的制度称呼为封建社会,我们国人自然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久而久之也就把古代说成是封建时代,所以这谈到“封建”,我们应该看成是两个完全不同层面上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