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中年人,疯狂涌进工厂

2023-11-06    偷得浮生半日闲
加入收藏

来源:技术领导力

作者| Mr.K   编辑| Emma

前几天,比亚迪以“校招一天收12万份简历”的骄人“战绩”,冲上了话题榜热搜。据说比亚迪本次招聘,只接受网上投递简历,以至于官网和公众号的简历投递通道,一度出现卡顿。

真是风水轮流转,以前这种让人“趋之若鹜”的盛况,往往发生在互联网大厂身上,如今大厂江河日下,工厂却成了众多求职者心中的心头好和“小甜甜”。

在奔赴工厂的热潮中,既有年轻的毕业生,也不乏在互联网大厂摸爬滚打多年,现在“弃暗投明”的职场老炮。K哥身边不少朋友就是如此,卸下光环,从大厂迈向工厂,从写字楼走进工作间。而且,这种趋势似乎愈演愈烈,隔三差五就能接到以前同事、朋友向K哥咨询“大厂转工厂”的电话,这是不是意味着,互联网打工人的终点,已经从大厂变成了工厂呢?

01

再见了,互联网行业

互联网行业狂奔20年,一路高歌,如今终于疲态尽显,颓势之态肉眼可见。谁都知道,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都是靠钱堆出来的,多能烧钱,这个行业就有多豪横。看看近些年互联网行业的融资能力趋势,大家就知道近几年互联网行业不景气,所言非虚了。

据统计,2016年,我国互联网行业面向全球吸纳的投资规模为332亿美元;2017年,这一数据上升为479亿美元;2018年,继续攀升到697亿美元,2019年,这一数据开始腰斩为332亿美元;2020年的数据为361亿美元,继续在低位徘徊;2021年,似乎有回暖迹象,上升到514亿美元;而2022年的数据却冲着“回暖派”狠狠打了一巴掌,行业吸纳资金总额下降到103亿美元,俨然腰斩再腰斩的水平。

中年人,疯狂涌进工厂

当然,互联网行业的遇冷与三年的疫情环境有密切关系。但我们也要客观的看到,互联网行业本身的红利也确确实实在一点一点流失殆尽。行业增量流量触顶,各大细分领域用户规模都已遭遇天花板,这是不争的事实。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再叠加近几年没有现象级技术迭代和新应用的横空出世,没增量吃存量啃老本,早已是业内人尽皆知的秘密。冲着同一群羊可劲薅羊毛,不把羊薅秃薅烦才怪。

此外,国际方面,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世界也越来越不太平,最大两个经济体中美的贸易摩擦,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热战,都会让急需更多资金加持、更大市场助力的互联网行业雪上加霜。国内方面,我们对各平台(金融/教培等)的无序扩张,也加大监管,念起紧箍咒,让他们试图在互联网上野蛮生长的想法,灰飞烟灭。

传统互联网领域,不管是阶段性遇冷,还是真正“诸神的黄昏”,还有待时间验证。但现实是,不少老兵和战士已经或主动或被动地从不断减速的战舰中跳船了,上岸的他们一边和过往挥手作别,一边琢磨着未来的路在何方。

02

工厂,正在成为“新一线大厂”

1、脱虚转实,产业转型

当前经济“脱虚转实”、“虚实调和”是趋势。从根本上看,这是由虚拟经济自身的高流动性、高风险性、高投机性和不稳定性等基本特点所决定的。以互联网为代表或为载体的虚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脱虚向实的转变,开展相关的产业转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国家不断出台各种政策,鼓励高端制造业,就是这一趋势的明显表现。而且这一趋势还必将深化、深入,即由量变到质变的产业升级,不再是传统互联网企业的延伸,而是立足实体,以己为本,发展融合自身真正需要的互联网理念和技术。结合目前实体企业的数字化程度,我们不难想象,在各种脱虚向实政策的加持下,以高端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企业,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现在的工厂,极有可能就是以后的大厂。

2、中国智造崛起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在这样的土壤和基础上,我们在高端智造领域的崛起和腾飞,也成了水到渠成的必然。以比亚迪、宁德时代、华为等为代表的高端智造领军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定义“中国制造”。

这些硬核的高端智造企业,也将取代传统互联网大厂,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的“名片”。今年8月份出炉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就是一个很好的风向标。上榜的中国企业,多数集中在传统产业。仅在工业制造、汽车、能源、材料、工程建设等五个领域,就有68家。

其中,比亚迪排名从2021年的第436位,跃升到2022年的第212位,是排名提升最多的中国公司,也是所有上榜企业中排名上升幅度第二大的公司。宁德时代也是一鸣惊人,首次上榜其排名即高居292位。而这还只是中国智造的刚开局,相对于进入存量时代的互联网大厂们而言,他们的未来无疑更具成长性。

3、人才虹吸效应

文章的开头谈到了比亚迪“校招一天收12万份简历”的场景,有网友调侃,“以前叫你小迪,现在叫你爹迪”,以此反映身为制造业的比亚迪,在求职人心中地位的颠覆性变化。而这种“以前看你不起,现在高攀不上”的情况,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高端智造行业。

据人社部预测,到2025年,我国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缺口将达450万。而传统互联网企业培养的一批批优秀的技术、运营、管理人才,正是这些企业所需要的。求贤若渴的高端智造业,也早就按捺不住,开始上演各种形式的抢人大战。比如手机大厂荣耀,就高调宣布愿意给出高于同行40%-50%的待遇,招揽人才。

除了肯砸钱外,这些“高端制造业”其他有别于“传统制造业”的方面,也成了吸引人才加盟的心动点。比如进入新型制造业,不再是传统流水线上“拧螺丝”的工人,而是拥有擅长专业和高精尖技术的工程师。再比如,现在制造业的工作环境,也早就不是以前想象中又油又脏又嘈杂的车间,而是和高楼大厦格子间一样,甚至是远优于格子间的办公环境。

比亚迪吸引人才狂投简历,也许只是开始,高端智造(制造)业人才的虹吸效应,会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事实将进一步证明,并不是现在的人不愿进工厂,他们只是不愿意进又枯燥又没前途,还挣不到钱的工厂。如今的高端制造业工厂,有钱景,有前途,谁会不喜欢呢?

03

进工厂,必备的5个可迁移技能

既然工厂变得越来越好,那么进去的门槛自然也会越来越高,如果想在进厂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这5个可迁移技能,一定必不可少。

1、快速学习

严格来说,快速学习能力,是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的基本能力,尤其在知识技能快速更新迭代的今天。要想具备这种能力,就要求我们能熟练掌握某一领域的核心方法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切入一个未曾涉及的领域或方向,并能在不同的场景和环境中加以灵活运用。

从互联网行业(或其他领域)进入制造业工厂也同样如此,即使从事的工作和以前的岗位有极大的相似性,也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要把自己过往的技能心得,融入到新的行业背景,甚至新的制造工艺、制造流程中,加以调整适配,才能真正融入工厂的实际生产中,为新的岗位带来真正的价值。

2、深度思考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高端制造业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同样面临降本增效的压力。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进厂人一定要保持深度思考的良好素养,通过系统思维和工程思维帮助工厂有效应对这一问题。

系统思维通过整体优化和协同作用,提升生产效率;而工程思维则通过精益生产和创新设计,降低生产成本。以汽车制造业为例,我们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将生产线上的设备、传感器和工艺参数进行连接,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优化和整合;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优化生产计划和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协同制造的思维方式,整合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流畅,降低物流成本和库存压力,等等。

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粗浅的例子,但这背后反映的深度思考的能力,是一定要想办法具备的,要知道,在未来只有“深度”思考,才能配得上“高端”制造。

3、变革力

当今市场竞争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这就是美国思科公司总裁约翰。钱伯斯总结出的“快鱼法则”。这个法则准确揭示了现代制造业所面临的挑战和变革的必要性。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制造业必须具备变革力,要懂得利用最前沿的技术,通过推动流程、组织变革,以及数字化,为制造业赋能。

在制造业从“制造”到“智造”深度演进的今天,这种深层次的制度变革、管理变革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实现产业真正转型的关键所在。

以我的老东家海尔集团为例,通过数字化赋能,海尔集团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可视化、协同化和优化,在为客户提供了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从传统制造企业向数字化企业的转型和变革。

4、领导力

在制造业不断变革的过程中,业技融合成了培育企业级数字化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所谓业技融合,听上去很简单,不过是业务和技术一起坐下来想办法解决问题。但事实上,这和互联网行业传统的业务给技术提需求,技术听完后去开发个什么软件、系统,这种“流程化”的工作并不完全相同。制造业里的业技融合,最终要的不是某一个软件或某一个功能,而是要大家把技术作为核心手段,一起头脑风暴,想办法解决好业务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必然少不了出色的领导力,要能充分协同各部门,摒弃“铁道警察,各管一段”的流水线作业思维,充分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群策群力,各自发挥所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业技融合,成为推进企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助力。

5、创新能力

制造业发展到现在,努力实现升级转型,既有其内在必然性,也有其外在紧迫性。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又成了制造业实现真正转型突破的关键。

其中,用户思维、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又是推动创新、且避免让创新流于“炫技”的重要思维方式。用户是产品的使用者,他们最在乎产品的功能和使用体验。因此,所有的产品创新,都要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要从用户角度出发,以满足用户需要和体验为最终目标,这样的创新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创新。

不管是用户思维,设计思维,归根结底创新的最底层力量,仍然是科技能力。只有拥有科技创新的能力,才能触发其他更多元、更多层面的创新。具备不同程度,不同方向创新能力的人才,在未来的制造大厂,也终会获得一席之地。

哪里有舞台,哪里就会吸引人才。与工牌和抬头相比,未来和前途更能吸引人,中年人也好,年轻人也罢,谁都有权利为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做出更具前瞻性的选择。只要能让自己的明天更灿烂,谁在乎是工厂还是大厂?奔赴吧,打工人。

关键词:中年人      点击(10)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中年人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