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读了100本书,依然感觉知识贫乏?多是因为没做到这4点

2020-08-06    
加入收藏
读了100本书,依然感觉知识贫乏?多是因为没做到这4点

 

我信奉一句话,就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大学时候,有大把大把的时光可以用来读书学习,我却过成了这句歌词——来呀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时光。

结果就是,以前应该泡在图书馆读完的书,如今都要点灯熬油挤时间去读。

粗略算了一下,近两年我读的书,比整个大学时期读的书都多。这绝不是炫耀,而是对曾经虚度光阴的悔恨。

为了平衡好工作、家庭和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学习,我会对每月每周想要读的书有一个周密的计划。

第一步,我会计划好接下来要读的书单,把书名写在计划清单上。比如本周我给自己安排的书是《可爱的诅咒》和《小狗钱钱》。

第二步,实施学习。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把其中认为比较重要的点摘取出来,并且记成笔记,放在笔记软件里。

第三步,对笔记进行整理,或者画出一张思维导图,把书中的知识要点以整体的形式再现出来。

每读一本书,按照这三步走完,我才感觉自己是真的读完了,当时大脑里也干货满满。

可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等到真的想要对一件事情发表看法的时候,突然感觉以前看过的书似乎什么用都没有,一点也派不上用场。

真的是读书无用吗?采铜表示,以既成知识为核心的学习,学习者扮演的只是一个吸纳者或者搬运者的角色。而学习者自身的心智,包括原有的知识体系、方法、观念乃至困惑,却被搁置起来,不闻不问

那么如何有效学习,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呢?采铜在《精进》这本书中提出了4点建议。

 

01 向自己提问,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学习就是简单、线性的“传递——接收”的过程,学习的目标只是用静态的知识把头脑装满。

然而,教育心理学家则认为更合理的模式应该是“建构式”的,即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来,而是由学习者主动地构建而来。

学习者必须充分地调用他们的已有知识,在主动性目标的指引下、在丰富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探索,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糅合在一起,在头脑中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

比如当我们在学习一门课程或读一本书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我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或读这本书?是因为他现在很热门,大家都在推荐,还是根本没考虑过为什么,只是隐约觉得对自己有用?

 

我在标注重点以及记笔记的时候,是依凭什么来判断哪些值得记、哪些不值得记的?有没有遵循某一个特定的标准,还是只是凭感觉?

我在学完之后积累下来的很多知识,是不是还是不知道怎么应用,而只是增加了一点点掌握知识的满足感?

当我们在头脑里问自己这几个问题的时候,就会逐渐把这种直接传递模式的学习转变为建构式的学习。

要想对新旧知识的梳理和反思更加系统规范,采铜建议可以思考以下4个问题: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02 通过解码,深入事物的深层。

不仅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如果是看一部虚构作品,我们可能要去思考,目前这个结局,作者是进行了何种逻辑上、感情上的推动,使其变成了一个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结果;如果是一篇议论文,我们可能要去思考作者是使用了什么样的材料论据、通过了什么样的推理,才使其论点成立、能够把人说服。

不仅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归纳虽是不可少的思维,但与此同时,也不能把细节和血肉完全丢掉,因为这些细节和血肉也可能是智慧的凝炼。特别是一本经典作品,往往书里的每句话都有细细咀嚼的价值。

不仅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我们常常只关注不同材料之间相似的部分,因为相似就意味着安全,意味着我们原有的认知无需更改和矫正,其坏处就是我们的知识体系无法适应性的扩展。所以我们更应关注不同,比如有人信奉“太阳底下无新鲜事”,那我们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比如“太阳底下尽是新鲜事”。

 

03 技能是学习的终点,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做中学。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最差的学习者只接收信息,贪多求广;好一点的学习者看重知识,以记忆为目标;高手磨练技能,只求日日精进。

信息、知识和技术本不冲突,只不过技能是终点,前两者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与桥。

比如写作是一种技能,玩牌是一种技能,炒股是一种技能,歌唱是一种技能,设计是一种技能,说服是一种技能,思考也是一种技能……这些技能都跟学习紧密相关,都离不开信息和知识,但又远远不止于此。获得技能也就意味着你拥有了改变世界的能力,哪怕一开始这种能力非常弱小。

 

不管我们想学或者正在学的是哪一个领域的知识,我们都可以想一想,如何不把它当成是一种静态的、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本里的东西,而是把它当成一种动态的、可运用的、可以用来完成某件事情的技能。

拿学习心理学为例,心理学课本里有很多理论,如果我们仅仅只是理解和背诵,那它们只是静态的知识。如果我们想到怎么把它们用起来,他们就可能变成一种技能,比如心理学的知识其实可以变成一种思考框架,成为观察事物的一种特殊视角。

这样一来,心理学就成为了一种技能。

 

04 有意识地去分析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

迁移。生物化学家伯纳德·布罗迪博士被誉为药物代谢之父,他的一项突出贡献是发明了可以判断血液中药物浓度的甲基橙测定技术。事情发生在二战时期,当时布罗迪来到了曼哈顿的中央图书变,遍查文献,连查了三四天一无所获。之后读到了德国纺织业的染料文献才恍然大悟,通过染料知识向药理学领域的迁移,发明了这项测定技术。

印证。如果说迁移式融合起到了启迪思维的作用,那么印证式迁移则可以帮助人探索规律。比如彭加勒曾对如何证明福克斯函数不存在而苦思冥想,后来在一次考察旅行中,突然想到把福克斯函数的变换等价于非欧几何的变换,后来又想到可以把不定三元二次型的算术变换等价于非欧集合的变换,由此完成了最终的证明。

互补。互补式的知识融合,是指我们可以对同一个议题,找到完全不同的视角下的论述,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这一议题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例如,对于“为什么创业可以产生更大的价值”这一话题,我们可以综合科技产品创业和艺术品创业两个不同领域的观点。

 

总结一下有效学习的4种方式,第一是多向自己提问,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第二是通过解码,深入事物的深层,不仅要知道结果、学会归纳和比较相似,还要知道过程、学会延展和比较不同;第三是把知识变成一种技能,学会在“做中学”;第四是有意识地去分析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