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的黄灯
作为一名品牌策划,自我驱动每年的读书量大约在五十本左右,并且差不多每本都会有对应的思维导图以做记忆唤醒与思维复盘,所以相比那些刷书大神真的不够看,但是贵在精读以及可以建立知识体系链接,所以这个问题还是有资格来答一下的。
《疯传》的思维导图
《暗理性》的思维导图
以下的书籍推荐我保持四个原则,即顿悟感、结构化、延续性和好读
顿悟感:为你打开新的观察或认知视野,进入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
结构化:书籍传达的信息并不独立,可以从其它渠道找到印证证明其价值
延续性:可以从书籍当中延伸出独立的知识或认知体系,成为长期价值
好读:一本好书应该让所有人都有机会,且有兴趣去读到并读懂
此外,我还讲书籍分为认知、社科与小说文学三个大类,大家可以各取所需啦!
最后我还会列举可以和推荐书籍同步参考的书籍,这样既可以有类似命题的不同对照,也可以强化对推荐书籍的理解,让书籍不会成为孤岛。
题外话,我的推荐书单完全不参考市面上的书籍排行,阅读既是一件非常主观且私人的事情,又是一件必须亲身沉浸方知好坏的经验之谈,题主问的是“后悔没有早点看到”,我只能向我的内心发问,向我老旧且不断迭代的书柜发问,向我因读书成长的见识和视野发问,这是所有的排行榜都替代不了的。
这里不是大众的声音,是「我」的感悟,与诸君分享。
下面正式开始
一、认知类
1、系统之美
为什么推荐它?
很多人都一直在讲系统思维,却压根儿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系统。这本书很好地回答了到底什么是系统,系统如何在我们的世界中发挥作用的,为什么任何行业的增长和衰退都有着类似的曲线等等问题。
每次有人问我推荐书籍,我想到的第一本就是它!它几乎重构了我以前二十多年认识世界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另一种世界发展的结构关系与轨迹。通过了解系统的本质,你会发现你观察事物的方式会有截然不同的变化,并且对于商业、工作、职场甚至个人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给我的顿悟感,是绝无仅有的。
现在几乎每一年,我都会将它重新读一遍,换句话说这本书也毫不艰涩难懂,实体书也只有薄薄一册,放在随身的包里都完全可以。
而且,这本书也丝毫不会因为出版时间早而显得过时,相反这恰巧证明了它的内容价值不可取代。
如果只能选一本书的话,我希望你选它。
如何才能知道你观察的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一堆材料的堆积? 1)你能够识别出各个部分吗? 2)这些部分相互之间有联系吗? 3)这些部分单独作用是产生的影响和它们整合在一起时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吗? 4)这些影响和长期的行为在各种环境中都是固定不变的吗?
建议同步阅读书目:凯文·凯利《失控》 吉姆·柯林斯《飞轮效应》
2、《人类简史》
为什么推荐它
作为 一名文科生,在读到《人类简史》之前,我对于人类发展整个历程是完全线性而单调的,像极了一根绵延不断的线,将人类从猿人一直串连到今天。但尤瓦尔赫拉利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不是的,人之所以可以成为万物之灵,并非简单源于人有语言、人会使用工具、人有意志等等,从狩猎时代蜕变到农耕时代也并非是完全的进步等等等等。
如果说《系统之美》是给你一副观察世界的红外眼镜,那么《人类简史》就是把你送到了近地卫星,人类发展的图景在你眼前徐徐展开,让你知道“现在”是如何诞生的。
至少,让自己知道自我因何于此。
随着时间过去,种麦子这个原本看来划算的选择,变成越来越沉重的负担。儿童大批死亡,而成人也得忙得满头大汗,才能换得面包。公元前8500年杰里科人过的生活,平均来说要比公元前9500年或公元前13000年更为辛苦。但没有人发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每一代人都只是继续着上一代生活的方式,在这里修一点,那里改一些。但矛盾的是,一连串为了让生活更轻松的“进步”,最后却像是在这些农民的身上加了一道又一道沉重的枷锁。
建议同步阅读书目: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3、经济学原理
为什么推荐它
以我三十多年生而为人的经验来说,人这辈子如果必须需要学习两种知识的话,我会推荐经济学和心理学,用经济学读懂世界法则,用心理学读懂自身。那么有关经济学,我只会推荐一本书,就是曼昆的这本《经济学原理》。
作为不以经济学为职业的人来说,这一本可以是开始,也当然可以是结尾。
就说一个名词——机会成本,你放弃了的最大收益。
这句话真的朴素到没有理解难度,却指导着很多事物的运行规律。
比如,媒体一直热议的环境问题,看起来只要限制排放、关闭工厂、减少生产等等不就可以解决了么?为什么这么简单的执行方案,却让浮动在冬日里的雾霾持续了这么多年却仍旧没有解决?
答案就在机会成本上,中国仍旧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中,需要大力发展各项产业来升级整体国家的收入,选择治理环境,其机会成本就是放弃中国产业的高速发展,以至于降低中国在国际世界的竞争地位。这个机会成本我们目前支付不起,只有科技与产业技术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上了,环境改善的机会成本不必以停滞经济发展为前提,环境治理才会真正加速并见效。
经济学,让我们都懂一点,挺好。
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无论是对还是错,总比一般人的认识更有力。实际上,这个世界是由少数人统治的。那些相信自己在智力上不受影响的实干家往往是那些已经过世的经济学家的奴隶。那些当权狂人听信的流言其实只是几年前一些末流文人狂妄思想的结晶而已。 虽然这些话是在1935年写的,现在仍然是正确的。实际上,现在影响公共政策的“末流文人”往往是凯恩斯本人。
建议同步阅读书目:亚当·斯密《国富论》
4、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为什么推荐它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由自主地开始变成一名讲故事的人。
近两年来与故事相关的认知类书籍真的越来越多,也难怪,一来信息庞杂你不讲个故事就没人听你说话;二来人嘛,从上古神话到天桥说书,爱听故事的习惯也一直没变过。
所以学会讲故事几乎变成了现代人必备的技能,那么这本原本是影视圈业内的故事脚本指导书籍,就可以发挥它出圈的额外价值了。
所有教人讲故事的著作里,我唯独推荐这一本,如果你真的想把讲故事当作一门学问来掌握的话,更是非它不可。它将原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故事脚本创作,拆分成了人人都可以听得懂的要素,指导读者一步一步完成一个精彩绝伦的原创故事,
个人一直都觉得,要想学会一种技巧,就要了解这个技巧的本质属性,所有的快捷方式都不值得浪费时间研读,快捷方式反而会形成人自我满足的枷锁。
从瞬间到永恒,从方寸到寰宇,每一个人物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百科全书般的可能性。大师的标志就是仅仅从中挑选出几个瞬间,却能向我们展示其整个人生。
建议同步阅读书目:布莱克·斯奈德《救猫咪》系列
以上为2020.5.12更新
二、社科历史类
1、马勇讲史:觉醒
为什么推荐它
个人偏好历史文本的微观叙事,而不喜欢大角度大视野的评价概论,之前在推荐一本最近在读书问题时我自荐的那本书,包括以下的两本其实都算是微观这个类型。
最近“后浪”这个词特别流行,但浩淼海洋、汤汤流水中只有浮在表层的才是能被我们看到的浪花,那些潜藏在浪花之下的静默水域才是真正组成海洋的大多数,我特别愿意拨开眼前的波涛去感受不被发掘的深邃,那是我想看到的历史模样。
说回这本书,它真的没什么名气,但这并不代表作者的水平和学识。相反,我有幸看过马勇老师的现场演讲,那谈起历史眼中探出的光芒与信心,以及时刻表露的谦逊,都让你感受到他挚爱历史并为之愿意精研的炙热。
如果你对中国的近代史感兴趣,这套书绝对是你不容错过的选择,它无比细致地描述了在中国即将面临千年之最大变革的节点上,从上至下每个人的局限与突破、努力和无奈,通过这套书你也可以拥有另一个视角去重新认识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等等在主流叙事中比较脸谱化的人物,历史中每个人都在挣扎。
一起来聆听不重复,但总是押韵的历史。
后来有朋友告诉我许知远的《十三邀》采访过马勇老师,如果还在犹豫是否要开始读这一套四本书目的话,不妨先去认识一下他。
作为一个岛国,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而被美国强制打开国门的岛国,日本迅即尝到了自由贸易的甜头,日本比中国更早地明白自由贸易是双向度,不是单向度。
建议同步阅读书目:马勇讲史系列国变、维新、革命
2、万历十五年
为什么推荐它
这本书并没有因为其出版于1974年而显得老旧与陈腐,相反它不断再版却依然雄踞历史类书籍的前列,不曾被动摇过。
如果说历史有三种结构方法的话,那么第一种自然是我们最熟悉的时间脉络,在时间线的两侧注解出历史的细节,最终画出属于历史的曲线;第二种方式则是微观,放大镜显微镜看历史,从极小的切口窥探出整个历史的样貌;第三种则是《万历十五年》这样,将政治、律法、心理、组织、管理等等方面全都摊开在桌面上,将它们的组合的整体叫做历史。
去搜书评的话,你一下子会冒出很多问号,好像每个人都在说自己的话,而他们却又真的在讲大明朝的事情,在讲《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可以说《万历十五年》就是黄仁宇先生纵横捭阖学识见识的集合,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钟意的侧面。
最后,作为一本历史书,它又相当好读且有启悟性,你时常会对照现在的时代去比对书中提出的问题,让你感受到历史非凡的韵脚。
1587年,历史没有巧合,只有必然。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分无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建议同步阅读书目: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3、显微镜下的大明
为什么推荐它
以前一直觉得马伯庸马亲王是一个特别拧巴的矛盾体。
一边是对于历史具有极致钻研精神的学者做派,他每年都会分享自己的书单,那中间极其硬核的历史文化与考据类书籍真是让我屡次拿下又最终放弃;另一边却是天马行空、神游物外的鬼马说书人,不信就去看看《三国配角演义》《欧罗巴英雄记》《三国机密》这几本,简直扯淡到你舌头都能看掉出来,却好像又严丝合缝找不出什么漏洞,只得惊呼拍案,大吼一声“喵呀”。
后来才顿悟这种矛盾其实根本就是一体的,只有在足够细致的历史考据下,那些脑洞才不至于让文章变成彻头彻尾的玄幻小说,当历史的真实文本在缜密的考据后找到未曾描述的部分,再和马亲王的脑洞对上时,那种喷薄而出的惊艳鲜有人可以替代。
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属于马伯庸在历史文化阅读后,基于个人对真实历史的艰难索隐最后成文的创作。这次他没有附加脑洞进行虚拟表达,而是一次在蒙尘的典籍资料里,探寻出还原历史的细节解读。
阅读体验与顿悟感都相当不错,属于小品级的历史科普读本。
作为马伯庸的粉丝,这本书让我对一切表象的游刃有余彻底改观。
那些貌似随心所欲和信手拈来的背后,都一定有一份不为人理解的长夜孤独。
长久以来,历史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是烛照万里的规律总结,是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这虽然是正确的,但视角实在太高了,高到没什么人情味。即使有些讲述者有意放低视角,也只停留在庙堂之上、文武之间,关心的是一小部分精英,再往下,没了,或者说记录很少。 张立宪在评论著名纪实文学《巴黎烧了吗?》的两位作者时说: “ 真正的叙事高手从来不用定性或装饰性质的字眼,而是把得出结论的权利和快乐留给读者,这一点拉莱 · 科林斯和多米尼克 · 拉皮埃尔也做到了。 ” 这些论文旁征博引,推论严谨,运用史料的方法更是精妙。每一篇论文,都着眼于解决一个或几个小问题,正好能回答我对某一处细节的疑问。许多篇论文汇总起来,就能在一个方向上形成突破,形成独特的创见。让你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在研读过程中,你能够清晰地感觉到所谓 “ 学术共同体 ” 的存在,他们彼此支援、借鉴与启发,一个学术成果引出另外一个,环环相扣,众人拾柴,最终堆起了一团醒目的学术火焰。
建议同步阅读书目:宋怡明《被统治的艺术》
以上为2020.5.13更新
三、小说文学类
最后的小说类别,我犹豫了很久,把原本书单里那些经典却不好读,说教大于故事,亦或者是太过沉重的书籍都统统去掉了。若说“文以载道”,那就让上面两种来得更纯粹一些,在这里,我只想与你分享小说给我带来如沐春风般,畅快体验。
1、三体三部曲
为什么推荐它
虽然说刘慈欣的《三体》早已名声在外,我还是想用我的感受给你一个去读科幻小说的理由,如果你对科幻小说非常抗拒的话。
科幻小说和古代神话小说可以说是完全朝着两个方向飞驰的小说类型,我们为什么需要古代神话小说呢?我们希望给我们来处一个解释,一个具象且可以凝聚认知的解释,哪怕我们明明知道没有盘古开天、女娲补天,所谓黄帝打败蚩尤也根本不存在,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并且怀揣着共同的理想走到今天不曾走散。
那么同理,我们也需要科幻小说,来基于现在构筑面向未来的可能性,它有可能是一则警示,告诫人类未来可能会走向的万劫不复,比如人工智能反噬人类或者核武器造成的生物变异等等;它也有可能是一则预言,描绘了科技未来会演变的方向,就像凡尔纳在多年前作品中想像出的飞行器、火箭、电视以及核潜艇等等,都在今天成为了现实。
当然,如果这还不足够让你去读科幻小说的话,请给《三体》一个机会,让它向你展现一个既瑰丽又冰冷的想象未来,在那里,人类被自大吞噬又被坚强拯救,被一己执念击碎和平又被无端信任求得生机。
大刘的想象总是诗意的,有着文人的浪漫情愫,也夹杂着严酷的冰凉,
它本身就很像晴朗夏夜的星空,在苍穹星幕之下,静静遥望或者大声呼号都是合适的,带你暂时离开压得喘不过气的现实,哪怕只有一刻,也是好的吧。
无限长的曲线就是宇宙的抽象,一头连着无限的过去,另一头连着无限的未来,中间只有无规律无生命的随机起伏,一个个高低错落的波峰就像一粒粒大小不等的沙子,整条曲线就像是所有沙粒排成行形成的一维沙漠,荒凉寂寥,长得更令人无法忍受。你可以沿着它向前向后走无限远,但永远找不到归宿。
也许,人类和邪恶的关系,就是大洋和漂浮于其上的冰山的关系,它们其实是同一种物质组成的巨大水体,冰山之所以被醒目地认出来,只是由于其形态不同而已,而它实质上只不过是这整个巨大水体中极小的一部分……人类真正的道德自觉是不可能的,就像他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人类之外的力量。
建议同步阅读书目:弗兰克郝伯特《沙丘》系列
2、恶意
为什么推荐它
这一本和下一本就进入了我个人非常喜欢的类型小说范畴——推理侦探小说。
是的,我也想到了看这篇书单的你也许从来没有接触过此类小说,所以我选了《恶意》与《钟表馆事件》,作为入门它们也都足够精彩.......不,是非常精彩。
首先是这本,东野圭吾的大名你大概听过,他写的小说,推理类的都被归入社会派,也就是借由案件来反应现实状态,所以比起那种为了写案件而构造案件的小说来说,他的作品真的相当好读。哪怕你对案件丝毫没有兴趣,中间关于情感、人文等等要素的描写也是很迷人的。
从没有门槛的类型进来,接下来就是这本书的厉害之处了。它不同于其它的推理小说,将对于案件的破解视为故事的终点。这本书将会告诉你,破案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比案件更可怕的是人心。
本书以手记体为叙述方法,第一人称的视角让读者很容易带入叙述者的情感与观点当中,离开了上帝视角的第三人称,读者没有了知晓全部的安定感,对于事件的观感更是局限的、模糊不清的,这些都为本书的核心爆点提供了支撑。
相信我,看完最后一页合上书,你会久久不能平静的。
我不知道教师这份职业,对野野口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不过,有一次他曾经亲口对我说过:“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一份错觉上。老师错以为自己可以教学生什么,而学生错以为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重要的是,维持这份错觉对双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为看清了真相,反而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在做的事,不过是教育的扮家家而已。”是什么样的体验让他说出这样的话呢?我不了解。
建议同步阅读书目:宫部美雪《火车》
3、钟表馆事件
为什么推荐它
要问我为什么喜欢推理小说,我会说它很像读者与作者的思维对决,公平的推理作者总会将所有线索都摊开在书中,静待读者解出可以通过逻辑思考来突破的谜题。
如果这样来说的话,《钟表馆事件》真的像极了一道表面不凡,且结构精湛的旷世谜面。你起初会被书中略显诡异的背景设定吸引住注意力,稍后的恐怖气氛大概会拖慢你的阅读速度,接踵而至的罪案与屠杀将气氛冲至定点,危机之后,等待着你的是铺陈了一整本的绝妙诡计。
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的情绪曲线。
我说过好的推理小说都是读者与作者的公平对局,这话还没有说完。
极致的推理佳作,是所有读者哪怕都被作者打败,却依然面带笑意,心悦诚服。
《钟表馆事件》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本书,希望你能喜欢。
我要说的是,作为社会制度的时间。同语言、法律一样,时间这个东西也不过是从我们人类社会中诞生出的一种制度。其本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发生了各种种样的变迁。…… 当我被问到“对于你来说,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大概会在想破脑袋之后,不得不用自嘲的心情给出这样一个答案,那就是钟表的转动。我们现代人通过这种机械,得以首次用明确的形式掌握“时间”。我们本想通过钟表计时来支配时间,但实际上却正相反,反倒是我们的肉体和精神被钟表转动所创造出的“时间”束缚、支配。
建议同步阅读书目:绫辻行人《迷宫馆事件》东野圭吾《嫌疑犯X的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