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科普中国回应:美国并不能通过根服务器让中国网络“瘫痪”

2020-06-02    
加入收藏

在上周小胖发了一篇关于《美国可以随时关闭中国的根域名服务器,将中国打回石器时代?》的文章,在自媒体平台上引起围观,并且上了热推,对此,小胖表示……↓↓↓

科普中国回应:美国并不能通过根服务器让中国网络“瘫痪”

 

但是!!

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号,在逐条看完粉丝和网友的数百条评论后,发现大家对此事也是有着不同的看法,秉承让读者知道最终结果和真正答案的理念,小胖在继续深挖此事的时候,找到了科普中国2018年7月25日对此事的回应,可能有很多小伙伴还没有看过,因此特意转载过来为大家解答。

以下为视频全部文字内容:

旁白君:

近日,网络上关于“根服务器”的传言,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位于美国的互联网根服务器,能否“一招毙命”让中国网友回到“石器时代”,这是危言耸听的谣言?还是有理有据的事实?

互联网域名系统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客座研究员毛伟,带你还原真相,揭穿谣言。

科普中国回应:美国并不能通过根服务器让中国网络“瘫痪”

 

所谓根服务器,全称是根域名服务器,它是架构互联网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主要负责.com/.cn/.org/.edu等顶级域名的解析。

科普中国回应:美国并不能通过根服务器让中国网络“瘫痪”

 

毛伟:

域名就像是互联网上的电话号码本一样。我们要找到这个名字,然后对应到那个IP地址,最后才能联通网络。我们查域名的时候是一级一级查的,比如我们要查京东jd.com这个域名:

>>>首先,它会去跟服务器去查这个.com在什么地方;

>>>然后,.com查完之后再查jd在什么地方;

>>>最后,再查这个京东购物网站,这个服务器是在什么地方。

旁白君:

目前互联网的根域名服务器,都是由位于美国的ICANN统一管理。美国政府在其中拥有,虽然根服务器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它记录的信息量其实并不大,要想通过根服务器威胁中国互联网其实并非易事。

科普中国回应:美国并不能通过根服务器让中国网络“瘫痪”

 

毛伟:

如果说这个根服务器一旦出了问题,我们只需要在平时搞一个镜像的根就可以了,而根的记录很少,在以前大概是几百条比如我们常用的.cn/.com以及一些其他国家的域名,现在的话大概也就一两千条数据,我们只需要把那些最重要的镜像回来就可以了,所以非常的简单。

科普中国回应:美国并不能通过根服务器让中国网络“瘫痪”

 

旁白君:

目前,在ipv4(互联网协议第四版)体系内,全球共13台根服务器,1台为主根服务器,放置在美国,其余12台辅根服务器,有9台放置在美国,英国、瑞典、日本各放置了一台,虽然没有一台在中国,但也完全不必担心。我们上网访问的其实并不需要直接连接到根服务器。

毛伟:

我们作为一个网民,根本不需要去访问那13个全球布局的根服务器。

我们经常访问的是什么?

在学术上叫做“递归域名服务器”

那么递归域名服务器是在哪里呢?

一般是在运营商那里。运营商在递归服务器里边把一些信息镜像在里面,实际上就已经起到了根服务器的作用。所以,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就算真的没有了根服务器,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手段去解决整个问题。所以,大家根本不需要去恐慌。

科普中国回应:美国并不能通过根服务器让中国网络“瘫痪”

 

旁白君:

全世界的互联网都是分布式部署的,是由各大运营商搭建的网络体系,始终是互联互通的,即便远在美国的根服务器出了什么问题,也不会对网民上网造成根本性的影响

毛伟:

网络线路本身就是分布式的,中国的网络本来就是通的,线路也不是美国提供的。而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这些公司在给网民提供线路。

科普中国回应:美国并不能通过根服务器让中国网络“瘫痪”

 

这个线路是通的,那如果美国真的要通过根服务器来让中国断网的话,相对中国本身的这个网络,是完全没有影响的。比如:网民要去上阿里巴巴、淘宝,或者看个视频,都不会有任何的影响,因为我们中国的网络本来就是通的,网上对于根域名服务器的作用明显是被过分夸大。

科普中国回应:美国并不能通过根服务器让中国网络“瘫痪”

 

唯一可能会影响到的是什么?

国际上的一些互通。比如说美国的一些大学网站访问不了,但是并不影响在中国的访问。

旁白君总结:

互联网诞生之初,蒂姆·伯纳斯温蒂·瑟夫罗伯特·卡恩等一大批科学家选择将他们的成果无偿地分享给全世界,才造就了今天互联网世界的繁荣与便捷。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互联网大国,或许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中国力量对世界互联网的贡献。目前,我国的公司正在推进“雪人计划”项目的测试和运营,在未来ipv6时代,我们期待中国能得到更多国际支持,中国的根域名服务器将为全球网民提供稳定持续的访问支持。

科普中国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不知道大家在看完之后,是否解决了您心中的疑虑和担忧呢?

文章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科普中国”视频。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