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25年,中小基金为何“长不大”?

2023-04-17  中国基金报  
加入收藏

中国基金报记者 凛冬 叶秋 子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木前头万木春。”在公募基金行业高歌猛进的25年发展历程中,公募基金管理总规模迈上27万亿元,产品数量突破10000只,头部基金公司突破万亿规模大关的同时,也有部分基金公司“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成立虽满15年,但由于股权频繁变更,公司治理混乱,长期业绩有待改善,核心人才流失等因素,公司发展相对滞后,在公募基金行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淡出大众的视野。

多位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在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认真梳理和总结部分掉队基金公司的发展困境和“堵点”,有利于市场更加关注公募大股东与实际控制人的资格资质要求,保持股东与管理层稳定和提升治理水平,强化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中长期投资业绩考核等,才能更好以史为鉴,推动我国基金业形成优胜劣汰、进退有序的行业生态。

一、

成立满15年

十多家公司规模相对滞涨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成立时间满15年、规模不足700亿元的老牌基金公司共有十多家。其中,成立最早的“老十家”公募长盛基金,成立时间24年,管理规模却只有635亿元,近15年规模微增38%,与行业同期近7倍的增速相去甚远。

从近15年规模变化看,还有多家公募规模不升反降,如益民基金近15年规模萎缩超90%,管理规模从132亿元降至10亿元;中海基金、天治基金、中邮基金同期规模也萎缩超过30%以上。

部分公募由于规模基数较低,规模增幅明显,但仍然相比同业发展速度较为滞后,比如新华基金、宝盈基金,虽然管理规模超500亿元,但与同期2001年-2004年成立的头部公募发展势头相比,仍然较为落后。

谈及上述发展掉队的基金公司,沪上一位公募市场部负责人表示,回顾过去二十多年的公募行业发展,一飞冲天的成功案例屡见不鲜,碌碌无为甚至顺流而下的案例亦是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往往与“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失利有关。

据该市场部负责人分析,第一种情形,“天时”,主要是指公司战略方向不明确,极易受到投资市场上的大类资产轮动及风格切换影响,还很容易被产品销售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变化左右,导致公司产品布局及相关资源储备缺乏长远的战略性思考,经常摇摆不定、反复无常。

第二种情形,“地利”,主要是指在追求规模和利润的同时,过于短视化,“什么好卖就卖什么”、“什么热点火爆就发什么热点的产品”,一切考虑以短期规模增长和利润实现为前提,忽视了产品销售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一旦市场变化就很可能伤害销售渠道及客户。

第三种情形,“人和”,主要是指组织架构的稳定性和考核激励机制的合理性。失去了“人和”,往往体现在管理团队频繁变更,优秀人才大量流失,公司内部勾心斗角、不当竞争、互相推诿、人浮于事,时间长了也就失去了战斗力。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也认为,公募基金在发展中掉队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管理体制守成僵化,不能迅速适应市场的节奏;二是基金公司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风险事件;三是公司股权问题未妥善处理解决;四是基金经理激励机制不够灵活,基金经理在实现好的业绩之后容易离职,导致难以留住优秀的人才。

沪上一位券商资深人士也分析认为,从长期来看,任何一家公司做大主要取决于三点:一是产品的布局,也就是战略方向,比如金元顺安在2003年左右就过早发行了周期基金,但主题基金和投资者精准投资是近7、8年才发展起来的。二是公司整体品牌形象较好,虽然产品业绩排名并不是特别靠前甚至是中等偏下,也可能会获得投资者认同。

第三是渠道,任何一家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渠道的支持。比较典型例子就是银行系基金公司基本没有发展不起来的,即使做的最失败的银行系基金规模也还说得过去,而上述13家掉队的公募也没有一个银行系背景的。

与所有类型的公司一样,公募基金也是有生命周期的,外部的竞争与内部的治理结构、商业模式等区别,决定了公司的繁荣与衰退。

一位基金行业观察人士就表示,行业发展的分化是正常现象,也符合规律特征,必定会有个别甚至不少基金公司掉队。掉队的基金公司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发展尚可,从自身角度看还是增长的,但增长的幅度远远落后于行业;二是早期发展不错,也有过轰轰烈烈态势,但由于部分基金产品出现重大波动导致一蹶不振;三是陷入恶性循环,长期规模不增长,公司经营陷入困难。

一位公募基金资深人士还补充道,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的发展情况,除了观察公募管理规模和投资业绩,还可以看下基金公司的公司报表,部分基金公司规模虽然停滞,业绩不佳,但由于资产管理结构的变化、专户规模可观等原因,同样可以赚到钱,公司盈利不一定会少。

二、

股东变更、公司治理或为主因

公司战略多变打乱发展节奏

在记者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不约而同提及股东频繁变更和公司治理问题,认为不少基金公司发展掉队与股东方频繁变更、高管动荡、公司发展战略多变等因素密切相关。

上述基金行业观察人士表示,公司治理不佳是基金公司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理顺公司治理应该强化大股东与实际控制人负责制,大股东与实际控制人是关键,基金公司是金融机构,从事的是专业的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事业,要强化大股东与实际控制人的资格资质要求。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也认为,股东方的频繁变更可能会对基金公司的发展产生影响,可能会造成基金公司整体战略的变化,打乱之前的发展节奏,对基金公司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影响公司的“长不大”的原因之一。此外,公司管理机制的僵化,激励机制不够灵活等,也可能是影响公司“长不大”的原因。

上述沪上券商资深人士也认为,从掉队基金公司看,这些基金公司要么股东不稳定,出现频繁变更;要么公司的股东结构相对复杂,也就是几个股东之间会存在着相互扯皮的关系;要么是股东干预特别多,导致公司的经营跟股东的战略之间不断发生摩擦等。

“大部分公司发展不起来,还是跟股东方的变更和高管的动荡有关。对于公司发展来说,有一个清晰的战略定位和稳定的管理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公司内部治理出现问题,内部一直在处于斗争的过程中,很难有更多的精力去对外拓展业务。”该券商资深人士称。

上述沪上公募市场部负责人、一位基金公司研究人士也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是影响公司“长不大”的核心原因。加强股东的稳定性,提升公司决策的科学性是提升公司治理科学化的常规做法。而在掉队公募中,不少公募的公司治理是掉队的核心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股东方和管理团队的预期匹配。

上述公募基金资深人士也坦言,一些小公司“做不大”,一方面是股东的原因,部分基金公司股东位于二、三线城市,可能无法很好驾驭一线城市的资管人才,且有不少股东不熟悉资产管理业务;也有部分外资股东频繁更换,但无法很好适应国内市场,错失了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由于公司治理、管理混乱、合规风控等问题,可能遭遇过监管处罚,比如某一个阶段该家基金公司无法发行新基金等,也会导致基金公司发展遭遇挫折和挑战。

除了股东变更和公司治理外,基金公司高管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上述公募基金资深人士看来,基金公司发展得好不好,与基金公司高管有很大关系,尤其是总经理的岗位。据该人士观察,在25年掉队的基金公司中,多家公司都有一位总经理任期时间较长,而恰恰是部分总经理在公司发展较长时间里,将公司发展带入“死循环”,但这个总经理恰恰可以搞定股东,得到长期的继续任职。部分公募也积累了三、五百亿元的公募管理规模,公司实现了盈利,可以对股东交待,小日子过得不错,也缺乏继续发展的动力。

三、

多数长不大公募长期业绩不佳

业绩排名位居后50%分位

从投资业绩角度,部分掉队的基金公司产品波动较大,投资风格凶悍;有的长期业绩优秀,但缺乏品牌效应,规模“长不大”;有的则是业绩较差,逐渐被市场冷落。

从主动权益类基金和固收基金的长期投资业绩来看,多数掉队基金公司的长期投资业绩不佳,可能是规模滞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天治、中邮、益民、泰信、东吴基金等,近15年主动权益类基金排名落后,前述近15年发展掉队的公司里,绝大多数公司主动权益投资业绩排名位居后50%分位。

也有少数基金公司表现不俗,比如新华基金近15年主动权益类基金取得254.5%的正收益,在56家可比公募中位居第二名。长盛、诺德基金也跻身前50%分位,但并没有转化为规模的显著增长。

由于多数公司缺乏15年长周期的固收业绩,记者选取了近10年的固收业绩排名,这类公司的固收业绩绝大多数也是不如人意。

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诺德、泰信基金等近10年固收投资业绩在58家可比公募中,排名都在50名开外。只有泰达宏利、天治基金位居前50%分位。

对于在较长周期内,基金公司管理规模与业绩的关系,业内人士也给出了不同的观点。

上述沪上公募市场部负责人认为,从长周期看,规模和业绩是相辅相成的,既互相成就,又互相制约,但却不构成充要条件。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基金产品数据过于庞大,基金销售的复杂性和偶然性也大幅提升。不同的销售渠道对业绩评价的指标各不相同,而在数量众多的同类产品中做到脱颖而出,且保持相对稳定性,其难度之高也是不言而喻的。

上述基金行业观察人士也表示,规模与业绩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关系,很难有明确的结论。但一般的共识是,基金产品、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三者之间,公司是平台是基础,基金经理是“球星”,是核心。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大,基金数量多,基金经理人数多,呈现“兵强马壮”态势,基金经理在好平台、肥沃土壤上做出好业绩的概率相对就高;反之,基金公司规模小,基金数量少,基金经理等投研团队人数少,平台较弱土壤相对贫瘠,基金经理做出好业绩的概率相对就低。

“在较长的时间周期看,只有将业绩做好了,获得了投资者的认可,基金的规模才能更好的持续。”汇成基金研究中心相关人士也表示,证监会《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到“公募基金行业要坚持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着力提高投资者获得感”,只有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规模增长才是健康的增长。

而上述基金公司研究人士则认为,规模与业绩没有必然的联系。资本市场的规模足够大,品种足够丰富,目前的基金规模不会对市场交易产生实质的冲击。规模较大的基金业绩不好,主要还是基金经理宏观趋势分析失误与产业规律把握不够造成的,短暂成功的路径依赖也减弱了基金经理的学习热情和能力。

上述沪上券商资深人士也指出,掉队有很多的原因,除了产品布局、品牌形象、渠道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至少业绩不能垫底,如果业绩一直非常糟糕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这里的非常糟糕包括两方面,一是与同类产品比较长期的回报非常低,二是虽然在同类中长期业绩并不算是特别糟糕,但是风险性极大。”

该券商资深人士还以一家基金为例,直言该公司在以已离职的某成长风格基金经理为代表的时期,是比较激进的投资风格,上涨弹性大、下跌回落风险非常高,却满足了一些投资者追求高贝塔的需求,反而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做大了规模;但是后面调整了战略定位后,整个投资相对偏保守平衡了,业绩收益水平也下降了,也失去了大家对于品牌的认同,反而做的不行了。

另一位公募基金资深人士同样以这家基金举例,他表示在投研和业绩方面,部分公募成立于2006年牛市起步阶段,一度投资风格凶悍,基金净值波动剧烈,“可能在牛市行情中,主动权益类基金曾经有过短暂的靓丽业绩,但在高位成立的基金将很多投资者套牢,许多投资者三年、五年乃至更长时间无法回本,伤害了基金公司的长远发展。”

四、

人才流失问题突出

解决人才流失难题还要“回归发展”

在股东变更、治理不善、业绩乏力之后,人才流失问题也是掉队基金公司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基金经理变动率来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末,全市场公募基金公司近15年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平均值为4年,基金经理最大年限平均值为9.5年。

而前述发展掉队的基金公司,近五成公司的基金经理平均年限低于行业平均值,以及最大年限未达行业平均值。同时离职基金经理平均人数为30人,对比行业平均值为14人。

对此,上述公募基金资深人士直言,基金公司管理混乱的表现之一就是无法留住核心投研人才,而掉队的基金公司普遍存在人才流失严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问题,“甚至每家公司还能讲出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故事来,这都是管理混乱造成的。”

“再比如‘老十家’公募长盛基金,由于公司原因,无法留住人才,刚有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出现,就被行业挖走,部分业绩不佳的基金经理反而留任。此外,行业的部分高管看不起甚至不尊重投研团队,也会长期伤害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该公募基金资深人士补充道。

不过,公司发展掉队与基金经理变更频繁,是双向恶性循环的:公募发展乏力会导致人才流失,人才流失又会加剧公司发展掉队。

上述沪上券商资深人士表示,因为公司的规模小意味着募不到资金,公司收入低了基金经理赚的钱也就少了。因此,公司就会较难招聘到优秀人才,即使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也很容易流失。

“例如英大国企改革这只产品做到同类产品收益冠军,但规模一直做不大,后来这只产品的基金经理之一汤戈就跳槽去了方正富邦基金。”该券商资深人士坦言,业绩很好但规模一直做不起来,对基金经理来说是很痛苦的,有些基金经理未必看重待遇,但更看重市场的号召力和规模。“因为有的管理规模太小的基金经理出去调研,上市公司可能都不理他。”

谈及基金经理频繁变动对公募发展的影响,上述沪上公募市场部负责人直言肯定是不利的,主要体现在对业绩稳定性有冲击、对基金管理规模有冲击、对公司品牌有负面影响。

盈米基金研究院也分析,基金经理的频繁变动,最直接的是对基金风格、业绩稳定性的影响,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投资能力存在差异,频繁更换基金经理会导致基金的风格、业绩稳定性受到影响,业绩走势无持续性,影响投资者的持有体验。

此外,频繁有人员离职会影响团队稳定性,分散基金经理的投研精力,导致管理能力下降、业绩下滑、管理规模下滑等情况,也会影响公司的品牌形象、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程度等。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一位基金公司研究人士都认为,基金经理的频繁变动对基金公司会产生不利影响,一是影响到基金公司整体的产品线布局,打乱公司的发展节奏。二是很多投资人买基金时会较为看重基金经理本人的管理能力,一旦基金经理离职,一些投资者可能也会流失;最后,基金经理频繁变动使得投资缺乏累积的学习效应,资产管理的专业性无法保证,从而使得基金公司生存的初心,也就是契约精神无法贯彻,从而彻底动摇了公司发展的根基。

针对中小公司如何应对人才流失,多位业内人士给出了解决方案:一是基金公司应当树立长期主义价值观,营造专业严谨且积极向上的投研文化;二是建立人才梯队,做好研究员的储备等,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双管齐下;三是构建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体系;四是建立合理激励机制,包括奖金、股权激励等方式,激发团队内生力和归属感,通过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基金经理。

也有前述券商资深人士表示,正是因为公司发展掉队了才导致人才流失,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归发展。

“比如像易方达、广发这类头部基金公司,无论品牌形象还是渠道都非常好,基金经理稳定性自然就上去了,如果出现变动,往往是基金经理个人有创业想法,或者是内部考核竞争出现了一些变化,否则很多基金经理职业的终点都在这些公司。”该券商资深人士称。

五、

从持有人利益出发“做强”

是中小型基金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根”

自然界中,最基础的法则是优胜劣汰,资管行业中,同样出现这样现象——在总规模突破26万亿、诞生25周年的公募基金行业中,一边是头部基金公司高歌猛进总规模纷纷破万亿,另一边却是部分公司业务萎靡发展困难。

行业不少人士认为,这样的发展结果或正体现一种“高质量发展”,“领先的”基金公司优秀的风险控制、客户服务、投研能力能成为行业的“标杆”,“落后的”基金公司带给市场不少启示,应更优化治理结构、更重视风险控制等。

站在目前历史性关键时刻,公募基金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小型基金公司要实现“弯道超车”,唯有真正从持有人利益出发去运作,扎实做好业绩、稳健做足服务。

更有人士呼吁:“做大不是唯一目标,做强是唯一目标而且是给持有人带有利益与价值的做强才是唯一目标。”基金公司不要过度追求管理规模,而是要追求适度管理规模与持有人利益最大化。

六、

构建优势劣汰行业生态

公募行业越是高速发展,马太效应就越明显,尤其是2019年公募基金行业“大跨越”发展以来,大中型基金公司获得更大市场蛋糕。规模来看,前20大基金公司占据整个行业60%以上的份额,更有大批中小型公司尚在生存线上挣扎。而这种差异化的发展或正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种体现。

沪上一位基金研究人士就直言,这说明行业真正做到了公平竞争,让那些能够给客户创造价值、承担社会责任、做好投资者教育、塑造良好品牌形象的公司,可以不断发展壮大。“有的公司渠道维护得好,也不光光靠砸钱,还需要在渠道里不断跟分支机构做投资者教育培训,慢慢建立起信任关系的。”

上述人士表示,高质量发展的行业一定是有序竞争的行业。若行情来了大家都鸡犬升天,行情不好大家都泥沙俱下,说明行业是没有竞争和改进,没有迭代没有优化的,那何谈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通过竞争,让那些好的公司脱颖而出,进而促使不好的公司不断改变自己,向好的公司学习或者找出差异化发展路线。”

不仅如此,去年4月份,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指出支持差异化发展。支持基金管理公司在做优做强公募基金主业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促进形成综合性大型财富管理机构与特色化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协同发展、良性竞争的行业生态。支持中小基金管理公司降本增效,聚力提升投研能力。更强调,同时要引导经营失败的基金管理公司主动申请注销公募基金管理资格或者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市场化退出,推动构建优胜劣汰、进退有序的行业生态。

对此,汇成基金研究中心就表示,基金行业两极分化有助于培育专业资产管理机构,有助于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更为健康的行业生态。

“基金行业生态的发展需要大树也需要杂草,两极分化是市场竞争过程中的常态,基金持有人会用脚投票,从而使得基金行业动态优化。”一位基金公司研究人士同样表示。

更有沪上一位公募市场部负责人表示,两极分化是一个行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体现,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从有效利用资源、优胜劣汰、激发竞争活力的角度看,是有利于行业未来的发展的。但他也强调,硬币也有两面性,两极分化也有一定弊端,主要体现在新晋门槛大幅提升,不利于引入新的资源、创新模式、增加边际动力等。

七、

“落后者”给出不少启示

在激烈竞争的公募基金行业,领先的基金公司优秀的风险控制、客户服务、投研能力能成为行业的“标杆”,落后的一些基金公司也能给市场不少启示:比如应更重视投资业绩而轻规模、更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更灵活的市场机制、更稳健的风险控制等,让后来者能少走一些弯路。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综合目前落后的基金公司情况分下给出三个启示:第一是保持股东架构和管理层的稳定是前提条件;第二、灵活的市场机制和投资团队的搭建是关键;第三、稳健的风控机制,保证不踩雷、不发生负面事件,是基金公司发展的重要保障。

更有不少业内人士谈及启示时表示,要从长期出发,要从投资者利益出发,不要过度追求短期规模。

沪上一位公募市场部负责人就强调,从《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基金公司应当强化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覆盖经营管理层和基金经理等核心员工的长期考核机制。公司股东和管理层的稳定,才能保障长效激励机制的推进。

“做大不是唯一目标,做强是唯一目标而且是给持有人带有利益与价值的做强才是唯一目标。”一位基金行业观察人士表示,基金公司不要过度追求管理规模,而是要追求适度管理规模与持有人利益最大化。

八、

中小基金实现“弯道超车”

尚需天时地利人和

不仅一批中小型基金公司因各种原因掉队,近年来成立的次新基金公司也难以长大,在大踏步前行的公募基金行业中要实现“弯道超车”,不仅需要足够的“硬实力”,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支持。

沪上一位券商资深人士曾统计过,排除券商、保险等背景,2015年后设立的基金公司约有47家,目前管理规模超800亿的仅4家,近30家规模不到百亿,意味着不少公司难以达到盈亏持平。成功的只有睿远等这类拥有超强感召力的核心人物设立的新公司,意味着新基金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是极大的。

“基金公司发展是从长远角度来看,有的早期发展主要是靠机构大力支持,但真正的发展到后面,往往会遇到一定的瓶颈,很难往上。”上述资深人士表示,比如前海开源、安信等这类公司。这类中小型公司要发展壮大,必须要天时地利人和,否则没有弯道超车这回事。

他还表示,资产管理行业跟其他的行业不太一样,业务同质性要强。“小公司能看到的方向,大公司同样也能看到,在可实现弯道超车之处,大公司布局优势更大,而小公司就需要更加慎重、胆子也小很多。之所以有些小公司能够在节骨眼实现弯道超车、突破出来,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配合。”

而某基金公司研究人士表示也强调顺应新时代要求,要顺应数字化与工业化时代客户需求的变化,在商业模式上突破创新,实行差别化竞争策略,追求专精特新,才有可能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除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之外,不少人士认为中小型公司需要走出差异化、特色化的路线。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就表示,一方面,次新公司可以通过做出差异化、特色化的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产品创新上走在前列,实现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公司治理问题,切实提升治理水平,健全“三会一层”制度,严格依法履行各自职责,有效发挥独立董事、监事、督察长的监督功能。此外,要严禁大股东、实际控制人滥用控制权干预公司正常经营管理,防范股东缺位和内部人控制。把好股权准入关,压实基金管理公司股权管理的主体责任,防范资本无序扩张等行为。

“这类公司应当立足与自身特色,深度挖掘相对优势,以特色为抓手,将其做专做深做大。”沪上一位公募市场部负责人也表示类似观点。

此外,更多人士认为,掉队的公募基金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是要踏踏实实做好投研业务。

一位公募基金资深人士表示,掉队的公募基金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是要踏踏实实做好投研业务,留住核心人才,聚焦中长期投资业绩,这才是公司发展的根本和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编辑:小茉

审核:许闻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