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老子的意思很简单,可惜很多人都误解了

2024-05-13    王小妹说历史
加入收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老子

在五千多年的中国有一种文化叫“水文化”,水作为人类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重。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中,从上古时期的神话故事大禹治水,到先秦时期的圣贤孔子所感叹到“逝者如斯”,都以水为载体。但是说到与水有关的至理名言,还是首推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的“上善若水”。

中国人对“上善若水”并不陌生,但是很多人对其真正含义却一知半解,大多数只停留在字面意思,却不知道其内在含义,甚至还有许多人误解的其真正的意义。在普通人眼中,“上善若水”就是希望人们的善行善心像水一样,而水是源源不断不求回报的,因此鼓励人们行善积德也不要想着回报。

这样理解不能说错,但是却不是老子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老子所推崇之“善”,不只是善行,而是一种品质,如果只从字面理解就将“善”翻译为善行和善心,那无疑是望文生义。其实想要理解这句话,务必要和书中的上下文结合。

《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指的是“最,至”;“善”是“好,高”的意思。因此“上善若水”说的是“人最高的品质,要像水一样”。原因就是,水能够有利于万物的生长,但是它却不会和万物争夺什么。别人不喜欢的地方它可以停留,因此水本身更加接近“道”。

上面的一整句都是在讨论,为什么要拥有像水一样的品质。水是万物之母,可以养育万物却不要求别人给它回报。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们都远离低洼的坑地,水却偏偏停留在洼地中,这让的本质让他更接近道家追求的大道。

随后老子又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够拥有像水一样的品德。要像水一样安逸于低下的位置,虽然卑微但是却不自卑。内心要像水一样深沉如渊,交朋友要和水一样亲密仁爱,与人谈论要和水一样真诚,为政为民要和水一样有条理,办事要和水一样无所不能,行动时要和水一样选择好的时机而动。

只有一切都像水看齐,才会拥有水一般的品质。除此之外最要学习的,还是水不争的品德,只有不争才没有烦恼。关于这一点老子还在《道德经》的第二十二章做了新解释:“夫唯不争,事故莫能与之争。”只有不去与人争斗,天下就没有人能和他向争者。

由此可见老子对水文化的理解非常透彻,他所推崇的“上善若水”不仅仅是从行为上相仿,而是从行动开始,最后终于品质。希望人们能够做到如水一般与世无争,如水一般随机而动,如水一般动静结合。这是一种集所有优点于一身的品质,也是道家追求的崇高境界。

事实上老子的弟子也不太理解“上善若水”,于是他向老子表达了自己的疑惑。老子则以身说法,他询问弟子什么是身体最坚韧的部位。弟子表示不解,老子则张开嘴巴,用手指了指嘴。

弟子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是牙齿。”老子却摇摇头说:“牙齿虽然坚硬,但是刚而易折,不能陪人走到最后。反而是舌头,虽然柔软,但是坚韧不拔,才能够保留到最后。”这就和水一样,水是天下最柔之物,却偏偏能够免疫刀枪棍棒,即使再锋利的刀刃也无法伤害。

由此可见“上善若水”,重点是学习水的品质,而不是一味地劝人行善。如果执着于行善积德,就陷入了执念。老子希望的是人人培养出水一样的品质,拥有了这样的品质,行善就成为常态,而不是有意为之。

关键词:上善若水      点击(8)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上善若水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