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中央金融工作会议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对比2017年金融工作会议。哪些信号值得重点关注?
第一,当前金融领域面临四类问题,本次会议提到“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的还很突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问题涉及经济金融风险、金融服务实体、乱象和腐败、监管治理等方面,这些或是未来一个阶段重点解决的问题。
对于接下来的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金融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为重要支撑,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其中加强监管和防范风险值得重点关注。2017年会议未明确提及当时金融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为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货币政策方面,本次会议提到“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主要涉及货币总量,以及“优化资金供给结构”等,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等领域。会议还提到“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加强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也是对货币供应结构的再次强调。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方面,会议提到几个方面,一是优化融资结构,重点是股权融资领域,也提到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二是完善机构定位,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等;以及强化市场规则等。2017年会议对应表述主要是,“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改善间接融资结构、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强调融资结构和体系,本次会议除了强调融资结构,也更为关注机构定位、市场规则,意在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第三,金融监管,强调有效、全面。本次会议提到“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2017年会议的一个重点任务是去杠杆,在去杠杆表述后接着就是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去杠杆相配合,金融监管重视防范系统性风险,强调宏观审慎制度建设、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相比之下,本次会议对金融监管更强调有效性和全面性,全面强化五个角度的监管。
第四,地方债务,建立防范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本次会议提到“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而2017年会议提到“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相比2017年会议的严控地方债务增量,本次会议重点强调地方债务风险化解长效机制的建设,说明化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在化债过程中,还要建立合适的新增政府债务管理机制。这其中强调了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考虑到中央政府杠杆率相对较低,未来中央政府可能适度加杠杆,在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同时促进高质量发展。
第五,房地产,促进与金融良性循环。本次会议提到“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2017年会议未专门提及房地产,考虑到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本次会议特别强调“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相对2023年10月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中“一视同仁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的表述更为明确,民营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可能迎来边际改善,有助于从供给端推动地产行业修复。同时也强调了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健全房地产企业的主体、资金监管,以避免出现后续的融资被挪用等情况。
第六,金融开放,强调高水平、安全、稳慎。会议提到“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以及“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服务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从2017年会议的扩大开放到本次会议的高水平开放,在安全的要求下,更强调开放质量;而人民币国际化的表述也从稳步推进,调整为稳慎扎实推进。
第七,当前金融领域重点工作,显示货币政策转向概率较低。会议提到“着力做好当前金融领域重点工作,加大政策实施和工作推进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活跃资本市场,更好支持扩大内需”。短期内货币政策转向的概率较低,在流动性合理充裕、降成本逻辑下,金融机构的负债端成本可能继续下移,债市未到拐点。
来源:券商研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