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揭秘!你的个人信息在黑市能卖多少钱

2022-07-29    永洪科技
加入收藏

在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

在生活里,好像缺少了它,就缺少了安全感。

但事实上,你所依赖的手机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你!

就在昨天,国家网信办就数据安全问题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处人民币 80.26亿元罚款,消息一出,社交媒体和朋友圈就炸开了锅。

我们都被泄露了什么数据,我们又将面临着什么样的风险?对于个人隐私,人们从未有当下这样的焦虑过。

今天,就让小洪借助Yonghong Desktop的数据呈现戳破这层窗户纸,一起看看“个人数据裸奔的时代”我们的个人信息是怎么泄露出去的!

 

你的个人信息远不止电话号

很多人理解的个人信息,无非是姓名和电话号。

但是当你打开手机,在互联网上冲浪一圈后,你所留下的痕迹比你想象的要多很多。

从这次事件中的处罚决定公告中我们能发现,出行类App甚至能在不经意间闯入你的手机相册、收集你的剪切板信息、了解你的亲人关系、定位你的精准位置、分析你的出行意图、留下你的人脸识别信息。

 


当然虽然滴滴翻车了,大家倒也不用为此太过于头疼。下面给各位安利一波其他好用的打车软件:

高德打车、曹操打车、美团打车、T3出行、首约汽车、携程专车、神州专车、哈啰出行、嘀嗒出行等。

在使用打车软件的时候,如果比较关注消费成本的朋友可以多看看各种APP,为了一获你的芳心,这些APP会不定期推出优惠活动。

书归正题。当我们下载了APP后,经常嫌麻烦一顿狂点为APP开通权限,却怎么也没想到,这会直接导致我们个人信息遭到泄露。

而我们的个人信息泄露也并不是小概率偶发事件,在永安在线发布的《2021年黑灰产行业研究及趋势洞察报告》中,我们能看到数据泄露事件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而在这之中快递物流行业占比最高,达到了25.38%。借贷、证券、电商、银行、区块链、社交行业也是数据泄露事件的高发行业。

 

一般情况下,数据泄露多是内部安全缺陷、运营商渠道泄露、内部人员泄露、第三方软件服务泄露等原因造成的。而数据泄露仅仅是危险的开端,泄露后的数据会由Telegram、暗网、蝙蝠等渠道交易到不法分子手中,通常会被用于诈骗、广告推广和同行竞争中。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诈骗和推销电话。

在这条黑灰产业链中,内鬼、黑客、料商、厂家、清洗者等不法分子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催生出了“年产值”上千亿的数据黑市。

那么,我们的个人信息究竟值多少钱呢?

根据证券时报的记者在2021年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包含电话号、微信号的普通信息批量售价最低均价约为1.2元。还有不法分子提供了“渗透数据”交易:查询姓名、性别、手机号等建议信息收取15元;查询户籍地址、照片、身份证号的中级信息收费50元、查询现住地址、开房记录、车辆信息的高级信息收费100元。

 

我们重视的个人隐私数据在网上被人公开售卖,其形式如同“赶集”,令人脊背发凉。

 

他们,正在保护你的信息安全

近些年来,国家逐渐加强了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

2021年1月生效的《民法典》首次以专篇的形式规定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2021年11月生效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又以单行法律的形式对个人信息如何保护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公民敏感信息不被泄露,避免了“大数据杀熟”和“过度收集”等情况的出现。

而根据Yonghong Desktop的数据呈现,2020年侵犯公民信息案件数量约为6500件,抓获犯罪嫌疑人约13000名,到2021年相关案件数量上升至约9800件,抓获犯罪嫌疑人约17000余名。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的反诈热潮也成功打碎了不少诈骗犯罪分子的“饭碗”,仅在2021年,信息通信行业的反诈工作中就拦截了涉嫌诈骗电话20亿次,短信21亿条,从源头上直接给诈骗犯罪分子“封口”。

 

前世界首富、IT传奇人物比尔盖茨曾评价到:互联网将改变人的方方面面。

但是他应该没想到在几十年后,互联网报答他的方式是窃取他的推特账号信息,并且发了一条让粉丝打钱的钓鱼诈骗广告。

 

大佬的信息安全尤是如此,何况普通人。

在互联网冲浪固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但同时,我们也要做好被大浪“湿身”的准备。

至于“网络带来的是便利多,还是风险多”这件事,仍待我们思考。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