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调查大学生使用QQ和微信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它可以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获取信息、展示自我等;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社交的去身份性、自由性、娱乐性等特征,大学生容易在网络上受骗,或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因此,大学生要充分利用与吸收好的一面,使其成为自己生活学习的有利工具,同时也要自觉抵制它不好的一面。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以QQ、微信为代表的主要用来满足用户交流互动社交需求的即时通信工具,用户规模达到了7.92亿,占网民总体的95.6%。在职业结构分类中,学生占比最高,约为25.4%;在各年龄段中,20—2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约为26.8%。而大学生正属于这一群体,网络社交正在深入大学生的生活。了解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基本情况,对于加强高校的网络阵地建设和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网民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调查了全国各地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人口学情况,以期对大学生的网络社交情况有所了解。
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对象以熟人为主
本研究采用网上调查和实地发放问卷两种方式调查了3571名国内大学生的社交网站使用情况,涉及274所高校,其中,华东地区88所,华南地区16所,华中地区40所,华北地区36所,西北地区26所,西南地区45所,东北地区23所;男生1194人(33.4%),女生2377人(66.6%);大一学生1245人(34.9%),大二学生1001人(28.1%),大三学生812人(22.7%),大四学生513人(14.4%)。在调查中,由于QQ和微信分列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社交工具的第一位和第二位,接下来的统计分析仅限QQ和微信的使用情况。本研究主要调查了QQ和微信的使用时间、使用频率、联系人数量、联系人的分布类型及与各类联系人的交往密切程度、使用目的、自我表露、自我展示、交流内容等项目在基本人口学变量上的情况及其人口学差异,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对象以熟人为主。本研究发现,将大学生交往的对象按密切程度进行排序,在QQ和微信上,排第一位和第二位的都是现实中的朋友和亲属。在QQ中,二者占比分别是87.9%和69.4%;在微信中,二者占比分别是53.9%和48.4%。
第二,部分大学生的网友占比较高。虽然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以熟人为主,在各类联系人中,现实中的朋友占比最高,但仍有不少大学生交往的网友(网上结交的陌生朋友)占比较高,在QQ和微信上,分别有10.8%和7.5%的大学生报告他们的网友占比在40%以上,其中QQ 上3.3%和微信上1.6%的大学生交往的网友甚至在80%以上。性别差异明显,QQ上男生有15.8%(女生8.4%)报告网友占比超过了60%,微信上则是10.1%(女生6.1%)。且这一比例的学生随年级升高人数渐多,从大一到大四分别有8.5%—12.9%(QQ)、5.4%—10.9%(微信)的学生报告网友占比超过了60%。
第三,大学生的网络社交频率较高(高于中位数3.0,其中QQ:M=4.3±0.9;微信:M=3.6±1.0),且女生、文科生和独生子女网络社交的频率更高。性别差异、文理科差异以及独生与否的差异均显著。
第四,网络交往中自我展示和交流的内容较为积极乐观。除了选择“与现实生活差不多”,“非常乐观”的选择人数排第二位,QQ分别有1968人(54.7%)和760人(21.1%);微信分别有2135人(59.4%)和657人(18.3%)。其中男生、大一新生、恋爱中的大学生以及理科生在网络社交中更加积极乐观。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恋爱与否的差异以及文理科差异均显著。
第五,联系朋友、维持友谊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网络交往目的。QQ和微信中报告该目的的分别有2458人(69.4%)和2342人(66.9%),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别是收发通知和获取实事、旅游等信息。
社交网站是把双刃剑
大学生在社交网站上主要与熟人交流且以维持友谊为主要目的,但部分学生的网友占比较高。这说明社交网站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渠道,且不受时空的限制,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帮助培养人际交往的技能,增加人际交往的信心,加强其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通过网络社交增进友谊。然而,尽管绝大多数大学生以现实中的朋友为主要交往对象,但仍有部分大学生的网友占比较高,尤其是男生和毕业生,这无疑增加了这些大学生网络社交的风险。因为网络社交的去身份性特征导致网友鱼龙混杂,而且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又不足,很容易上当受骗,所以大学生需要加强网络社交技能的培训和自我保护意识。
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较为频繁。一般来说,社交网站给了大学生广阔的社交舞台且超越了时空限制,这有利于其开拓或增进人际关系,满足社交需求,尤其是女生、文科生和独生子女这些群体,他们的社交需求更强,网络平台为他们提供了尤为重要的机会。但频繁的网络社交无疑会占据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对他们的学习和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大学生要正确规划网络使用频率,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除了联系朋友,获取信息也是很重要的交往目的之一。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从社交网站上浏览新闻、获取信息、更新知识结构。但是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网络信息,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还是很容易迷失其中。所以大学生应该锻炼自己的辨别能力,学会从海量信息中找到需要的,并对一些虚假信息进行分辨,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社交网站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展示自我,但也有可能造成上行社会比较。研究显示,在自我展示和交流内容方面,大学生都更倾向于展示出自己积极乐观的一面,且男生、大一新生、恋爱中的大学生以及理科生相对更加积极。这一方面说明了大学生尤其是这些群体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较为满意;另一方面也可能说明网络社交中存在较强的印象管理。根据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论,人们通过呈现自己积极的一面来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印象管理会使大学生在浏览他人信息时容易形成“别人比我过得更好”的虚假印象,从而导致上行社会比较和妒忌、抑郁等消极情绪。这提示大学生要学会正确判别网络信息,也要尽可能真实地呈现自我信息。
通过调查大学生使用QQ和微信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它可以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获取信息、展示自我等;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社交的去身份性、自由性、娱乐性等特征,大学生容易在网络上受骗,或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因此,大学生要充分利用与吸收好的一面,使其成为自己生活学习的有利工具,同时也要自觉抵制它不好的一面,时刻保持警惕,慎重交友、合理规划时间、正确判别网络信息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线社交对大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16BSH1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田录梅 郭昕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