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融资担保机构债券担保业务风险管理模式浅析

2023-06-28  《债券》  市场资讯
加入收藏

摘   要

融资担保机构作为专业风险分担机构,对债券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融资担保机构为控制债券担保业务代偿风险,通过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预警与监测、风险化解与处置,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模式。未来可通过进一步推广应用大数据智能风控平台等方式实现信息共享,不断优化调整风险管理模式,以持续为企业发行债券提供优质、精准的担保服务。

关键词

融资担保机构 债券担保 风险管理

担保是债券市场重要的增信手段,可以提升发债主体资信水平,减少信息不对称给投资者带来的不利影响,维护资本市场信心。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同时,债券市场发展迅速,担保对于债券市场的重要性逐渐显现。截至2022年末,我国信用债市场存量规模达到41.54万亿元1,其中担保债券余额为5.62万亿元,占比为13.53%。

我国的债券担保方式主要有两种:外部担保和内部担保。外部担保是指由专业的融资担保机构或者第三方企业作为保证人进行风险分担,达到担保增信的目的。内部担保主要是指发债主体通过抵(质)押方式为债券的本息偿付提供物的担保。截至2022年末,在外部担保中,由融资担保机构提供担保的债券余额为8907.09亿元,占担保债券余额的15.85%。

融资担保机构作为风险分担机构,可凭借自身资信和专业服务,助力债券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从发债主体角度看,融资担保机构可有效提升债项评级,并通过降低票面利率、增加融资额度或延长融资期限等方式合理降低融资成本。从投资者角度看,融资担保机构介入债券发行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并在出现债券违约等情况时进行代偿。

融资担保机构发展现状

(一)融资担保机构的发展背景与历程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占企业总量的99%以上2。然而,中小企业长期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为拓宽融资渠道,严控经营风险,助力中小企业稳健发展,在国家政策指引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迅速发展,融资担保机构应运而生。

1993年初,经国务院批准,我国首家全国性专业担保机构——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在行业发展初期,融资担保机构数量呈井喷式增长,然而多数机构规模较小,实力偏弱。

2010年,原银监会等七部门联合发布《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融资担保行业属性,改变了原有的粗放经营模式,并规范了市场准入。2011年,我国融资担保机构数量达到8402家,较2010年增长39.34%。

2012年,部分融资担保机构出现改变资金用途等违规操作,导致担保行业代偿率3上升,信誉受损。为规范、整顿担保行业,2017年,国务院出台《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将债券担保纳入融资担保范围,以控制金融风险,担保行业发展由此迎来规范与调整期。自2020年以来,融资担保行业由高速发展阶段转为结构性调整阶段,行业重塑需求显现。

(二)融资担保行业发展概况

融资担保行业经过探索起步、蓬勃发展、规范整顿三个阶段后,行业监管制度体系建设逐渐完善,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开展债券担保业务的专业融资担保机构数量仍然较少,债券担保业务发展空间巨大。

自2021年以来,融资担保机构资质相对稳定,市场认可度提高。截至2022年末,我国有存量债券担保业务的融资担保机构共有53家,其中6家为全国性融资担保机构,47家为地方性融资担保机构;信用等级为AAA的融资担保机构共有33家。从融资担保机构的地区分布来看,华东地区机构数量最多,共有15家(见图1);东北地区最少,仅有2家。融资担保机构的地区分布从侧面反映了不同区域企业的融资需求情况。

从债券品种来看,融资担保机构所担保的债券主要包括企业债、公司债、金融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企业债,担保余额为4657.54亿元,占比为52.29%;其次是公司债,担保余额为2213.63亿元,占比为24.85%(见图2)。

从期限结构来看,融资担保机构所担保的债券主要集中在1~5年期。其中,1~3年期的担保债券余额占比为33.43%,3~5年期的担保债券余额占比为31.19%(见图3)。

债券担保业务风险管理模式及要点

融资担保机构作为专业的担保人,开展债券担保业务主要分为保前调查、保后管理两个阶段。在保前调查阶段,融资担保机构主要通过识别、评估发债主体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风险,形成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模式。保后管理阶段可细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日常要防患于未然,及时监测还款来源,追踪调查企业经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建立良好的风险预警与监测机制。二是当债券出现违约时,应及时进行代偿,并通过多种途径收回代偿资金。

(一)保前调查

良好的外部信用环境可以助力债券发行。近年来,受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不同发债主体所属区域的市场信用环境在不断变化。若外部信用环境变差,发债的潜在风险将会变大,债券违约概率也会增加。在宏观层面,主要从区域经济体量、地区债务情况、行业准入条件等方面评估发债主体面临的外部风险。在微观层面,主要从客户准入条件、信用风险水平、企业运营情况等方面评估发债主体面临的内部风险。通过识别、评估上述风险,形成风险控制的第一道关卡。

1.宏观层面评估

(1)区域经济分析

由于债券发行业务政策性较强,发债主体所属区域的经济状况会影响其资信水平。通过分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财政自给率及政府宽口径债务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可整体评价区域经济状况。

区域经济状况较好省份的中小企业发债需求通常更旺盛,更有利于融资担保机构开展债券担保业务。若当地发债主体出现兑付风险,当地财政也有实力给予一定的支持。建议融资担保机构选取区域经济优势明显、财政实力较强的省份及其核心市区开展业务。

(2)地区债务结构分析

管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地方政府债务率越低,财政自给率就越高,可自由支配的财政资金就会越充裕。

为管控债务风险,财政部发布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政策,通过“红橙黄绿”区间分档监控地方政府的债务率水平4。根据中诚信国际统计,2021年,在31个省份中,纳入红档的省份有9个,主要位于中西部地区,债务风险较高;处于橙档的省份有13个;处于黄档的省份有7个;处于绿档的省份有两个,债务率持续处于低位(见图4)。在实践中,除优选债务水平较低的省份外,建议重点关注发债主体所属区域是否有债务管控方案及相关制度安排。

(3)行业风险分析

随着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迭代升级,各行业所处环境在不断变化。融资担保机构可通过深入研究行业政策,全面梳理新产业(57.480, -1.20, -2.04%)、新业态、新模式的准入要求,力求将金融资源向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倾斜。为降低行业风险,融资担保机构应严格规范授信行业准入条件,科学设定准入红线,对授信限额实行差别化管理,防止单一行业授信集中度过高引发风险。同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授信政策,可将主要行业分为积极介入类、适度介入类、审慎介入类及严禁介入类,严控系统性风险侵蚀。

2.微观层面评估

(1)风险定价

融资担保机构在规范客户准入条件时,通常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客户进行内部评级。若存在负面信息等特殊事项,可进行减分处理,并根据综合评分确定客户的评级结果,将客户分为战略客户、一般客户等类型。根据风险收益匹配原则,建立风险与定价挂钩机制,制定差异化服务方案,为确定融资利率提供依据。

(2)评估企业的运营风险

为贯彻业务与财务融合理念,有效识别与评估企业自身的运营风险,融资担保机构可以通过财务数据交叉验证来判断企业的经营情况,通过财务报表钩稽关系分析财务风险。在实践中,可根据企业近几年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及最近一期财务报告,通过杜邦分析法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现金流等方面综合、全面、系统地对企业经营效率进行分析,还可运用因素分析法等检验杜邦分析的有效性。

(3)分析偿债能力

在评估客户基本风险的基础上,融资担保机构还要评估目标客户的信用风险,研判目标客户在发债后能否如期兑付本息。在实践中,由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以下简称“非标”)融资成本较高,透明度较低,建议审慎对待非标融资占比较大的客户。对于子公司作为发债主体的情况,建议将母公司或相关企业的信用情况纳入考虑范畴,在发生债券兑付风险时,第三方企业若能承担保证责任,则可降低融资担保机构的代偿风险。

(二)保后管理

1.风险预警与监测

(1)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债券担保业务普遍存在担保金额大、期限长的特点。在保后管理过程中,对企业进行日常预警监测可以有效防范化解业务风险。融资担保机构可定期收集企业的相关资料,监测企业的项目进展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关注企业的信贷资金是否有挪用风险。在实践中,反担保措施5中的保证人往往与发债主体处于同一行业,如果发债主体所处的行业或经营环境出现不利因素,融资担保机构需要及时关注反担保措施是否弱化,判断保证人是否出现严重危及其担保能力的不利情况。在收集信息时,建议充分运用网络渠道查询发债主体的法律诉讼、行政处罚等情况。

(2)监测企业的还款来源

融资担保机构要重点关注发债主体的第一还款来源——债券存续期内可实现的营业收入,分析企业运营项目所产生的收益和政府补助情况。在企业项目选择方面,可重点关注核心区域保障房或棚户区改造、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工程、城市地下管廊等政策支持项目,列入政府预算的项目,以及涉及水、电、燃气等方面的民生重点工程项目。掌握企业在建项目的工程概况、建设规模、项目实施及回款情况。对于企业的拟建项目,要明确该项目是否已获批,了解项目审批进展、用地情况、项目资金来源及未来的社会效益。另外,建议关注发债主体的资信情况及与金融机构合作关系的稳定性。在发生兑付风险时,银行综合授信额度有可能成为企业的辅助还款来源。

(3)搭建大数据智能风控平台

国内部分融资担保机构已经开发或引入了企业风险数据库,依托数字化风险管理模式追踪监测保后情况,有效排查重大风险隐患,并可自动触发风险预警机制,形成线下人工与线上数据相结合的双轮风控模式。未来,大数据智能风控平台可应用至更多的融资担保机构,形成全国“大风控”体系,实现融资担保行业信息共享。

2.风险化解与处置

(1)风险化解路径

在实践中,风险传导有其内在的演变逻辑。在债券无法兑付之前,企业往往已经面临流动性危机,并伴有诸多征兆。比如,企业持有的流动性较好的商业票据可能最先出现逾期,后续逐步演变为非标融资出现违约,进而出现银行贷款逾期,最后发展为债券违约。为避免债券违约情况发生,建议在企业短期债务发生违约时,及时深入企业调查,以有效控制风险蔓延,化解债券违约风险。

(2)风险处置措施

在债券出现违约后,为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融资担保机构应先进行代偿,然后采取多种手段向发债企业进行追偿。首先要与企业沟通协商,最优方案是通过企业自筹资金进行偿还。若企业资金链紧张,难以获得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可通过处置企业抵(质)押物进行追偿。另外,还可与第三方保证企业沟通协商,要求其承担保证责任,以最大限度挽回代偿资金。

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融资担保机构通过开展债券担保增信业务畅通了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精准的担保服务。融资担保机构在持续经营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风险管理为主线,以有效甄别目标客群为发力点,以企业风险预警监测为着力点,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支撑点,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效能,建立全流程风险管控机制。同时,融资担保行业需要继续完善监管制度体系,推广应用大数据智能风控平台,持续拓宽风险处置渠道,以增强融资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保障融资担保业务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持续为企业发行债券提供优质、精准的担保服务。

注:

1.本文所指的信用债主要包括企业债、公司债、金融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证券。本文数据大部分来源于万得(Wind),并经统计整理得到。

2.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截至2021年末,我国企业总数达到4842万户,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99%。

3.担保代偿是指被担保人未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由担保人代其履行义务的行为。担保代偿率=本年度累计担保代偿额/本年度累计解除的担保额×100%。

4.2020年,财政部发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办法》,将债务风险由高到低依次分为红(债务率≥300%)、橙(200%≤债务率<300%)、黄(120%≤债务率<200%)、绿(债务率<120%)4个等级。

5.反担保措施是指第三人(本文中为融资担保机构)为借款人(发债主体)提供担保时,借款人同时向第三人提供担保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戴晓枫,周美玲,丁书佳. 我国违约债券处置发展研究[J]. 债券,2022(9). DOI: 10.3969/j.issn.2095-3585.2022.09.017.

[2]沈红波,华凌昊,张金清. 城投债发行与地方融资平台主动债务置换——基于银行授信视角[J]. 金融研究,2018(12).

[3]魏明海,赖婧,张皓. 隐性担保、金融中介治理与公司债券市场信息效率[J]. 南开管理评论,2017(1).

[4]西蒙斯. 金融担保品实务操作手册[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21.

[5]袁浩. 中国公司债券违约的驱动事项、影响因素及治理路径研究[D].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9.

[6]郑世杰. 债券信用风险识别与债券信用评级[D].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21.

◇ 本文原载《债券》2023年5月刊

◇ 作者:甘肃担保集团风险管理部 赵岂轩

◇ 编辑:张志杰 刘颖 印颖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