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曾经辉煌的安利为何突然消失?背后的真相令人震惊!

2024-01-06    芦雨历史故事
加入收藏

曾经的行业龙头,首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保健品制造商——安利却在互联网经济的大潮下逐渐消沉,乃至被人彻底遗忘。

安利自从1959年在美国密歇根州亚达城创建以来,一直专注个人护理产品和维生素保健产品。自上世纪60年代开创性地开创了“直销”的新颖模式,迅速打开市场,一跃成为保健品领域的头部企业。

安利在1995年正式成立中国分公司安利中国。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凭借着各式各样的“直销”套路和新奇战法,对于当时仍对市场经济理解有限的中国人民施以“降维打击”。

自此伴随着安利直营店和安利营销队伍的迅速铺开,安利在中国一度成为了“直销”和保健品的代名词。

由此可见,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安利不仅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营养保健,还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文化

而令安利一度成为行业翘楚,令无数后辈模仿借鉴的就是他们神奇的“直销”文化。

安利的直销字面意义上是指生产商绕过中间商和分销商,通过直接招募的营业人员向C端消费者直接推荐产品的销售方式。

这种销售方法的好处是生产厂家不用向分销商割让相当份额的利润,也不用在销售渠道上受到中间商的局限。

同时由于生产厂家除了招聘基本的行政人员除外,对于营销人员是采用自愿招募的方式。虽然予以营销人员大额利润,但同时厂家也放弃了对他们的管束和支持。

而且厂家除了花重金在公众场合提升产品名誉度之外,在宣传方面基本全部依靠销售人员自己解决。综合种种,直销这种方式为厂家节省出了大量的管理成本和营销成本,从而进一步地提升了企业的利润。

当时的安利就利用这种组合打法,通过不断用高额的差价吸引社会人员全职或者兼职的担任销售员,利用自己的社交资源不断向亲朋好友推荐产品。

而更加精妙的是安利给销售人员政策,令他们可以拉拢对项目有意的人成为下一批销售员。

他们通过连续不断的经验传授,梦想分享在内部不断夯实销售人员的“自我奋斗概念”,实现了产品的“病毒性营销和传播”。

可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赖以成名的直销模式也造就了安利在当今时代的困局。

首先,是直销参与者的资金压力。直销企业对手下的业务员虽然没有刚性的限制,但是普遍通过采购层级价的方式吸引销售人员大金额采购公司产品。

往往一场销售会议之后,每个销售人员身上都会背上数万甚至于数十万元的“任务”。而动辄数万元的销售“任务”,对一个家庭而言往往意味着几个月甚至于几年的存款被死死“套牢”在产品上。

对于成员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挺住”就能解决的。在国内经济降温,增速减缓的情况下每隔几个月数万元或者是数十万元的经济压力并非是每个人都能轻松承受的。

其次,是直销方式逐步被当今时代所抛弃。直销重线下,而轻线上,主要通过销售人员通过社交关系推荐并销售产品。

而到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之下,消费者之间的社交行为逐步被线上聊天所取代,同时消费习惯也重线上而轻线下以适应电子商务,微商和直播带货等新兴的销售模式。于此安利的直销正面临挑战。

再次,是老旧营销套路被民众嫌弃。自从西方世界新兴的销售模式进入中国以来,在无数人付出了财产乃至于生命的代价后,一些销售“套路”逐渐被群众所嫌弃。

如果有友人向我们推荐产品或者推荐事业,我们脑中最先想到的就是推销和传销。之后无论产品或者项目再怎么吸引人我们也会带着有色眼镜审视这位“友人”。

而且随着微商和KOL(关键意见领袖),KOC(关键意见消费者)等营销的影响,大家早已对社交推销愈发敏感和深恶痛绝。单纯依靠混“脸熟”从别人手里套钱已经越来越难。

最后,是直销模式本身固有的弊病。直销的关键在于销售人员要足够有公信力,而社会上对于公信力普遍的衡量标准就是一个人是否成功。

只有有公信力,有号召力的人推荐,其他人才会被影响,进而被“同化”。

毕竟谁会相信一个乞丐是大隐隐于市的绝世高手呢?可是那些已经很成功的人还需要做直销赚外快吗?为什么不拿出精力把主业做得更好呢?

正因如此,直销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越不成功的人越需要做直销,由于不成功导致销售不佳,销售不佳加剧个人的不成功。

但社会上已经成功的人,最能做好直销的人,并没有做直销的动力,最终导致公司直销业绩越来越差。最终直销只会彻底沦为厂商收割底层民众,让众人为“梦想窒息”的击鼓传花游戏。

正是在时代浪潮的翻卷之下,直销乃至于直销宗师安利才会在现今愈发低迷。不过好在安利已经在2014年开始重视线上销售并开始艰难地转型。虽然我们很难看到安利,但是其纽崔莱等品牌已经在保健品和个护用品上发光发热。

关键词:安利      点击(2)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安利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