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职场中年人,大翻身的时代来了

2023-12-29    技术领导力
加入收藏

近年来,“中年危机”似乎成了职场人不可回避的人生Bug,似乎只要过了35岁,就自动不受人待见,大到公务员考编,小到私营企业用人,都是或明或暗标榜“35岁以上勿扰,35岁以下优先”。尤其在互联网行业,在某些大厂的裁员规划里,界定一个人是公司应该保留的“资产”,还是应该清除的“负债”,可以简单粗暴到直接以年龄作为分水岭,35+甚至可以成为“一票出局”的红线和潜规则。

风水总会轮流转,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K哥观察到这种对中年职场人不友好的情况,似乎在慢慢有所改观。与之前的不受待见相比,35+的中年人极有可能迎来职场生涯的大爆发。当前,也许就是职场中年人最好的时代。

01

康波周期下,企业竞争的“底层逻辑”变了

周期天王周金涛有句名言“人生发财靠康波”。作为职场人同样置身于“康波”的宏大叙事的框架下。改革开放至今40年间,从上一辈到我们这一代,但凡真正搞出点名堂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得益于外贸经济(工业化起飞)、地产经济(城镇建设)、互联网经济(信息革命)三次重大经济结构的成型迭代和高速发展。

这三次大的周期,为抓住风口的参与者们,带来了史诗级的致富机遇。比如早年间的海尔,后来的万科,再到现在的BAT们。而推动着产业齿轮咬合着时代节奏,不断向前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人才,也在不同历史阶段,演绎着自己在职场中的跌宕起伏。

职场中年人,大翻身的时代来了

1、红利时代,拼规模

谈任何阶段的经济发展,我们总不能免俗地说起“时代红利”这个词。如果再把这四个字往职场方向上具象化一些,我们又不能回避“人口红利”这一客观现实。从早期的沿海外贸工厂虹吸内陆偏乡的青年劳动力,到现在大厂招聘让各大名校毕业生趋之若鹜,都一再说明了这个道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我们为什么能用40年的时间,取得西方国家上百年的成就,主打的就是快速发展、快速做大规模,而这些“发展”和“规模”的背后,全是年轻人“前赴后继”的身影,从行业到企业都是如此。原因很简单,在缺乏底蕴积累的情况下,我们做不到前沿技术驱动,只能靠堆量、靠人海战术实现自己对海外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复制”和“借鉴”,同时也凭借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来实现对国内广袤市场的培育和深耕。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谁的App用户多、形成网络效应更强,谁的估值就高,谁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招来更多愿意“996”的工程师们,加速它们开疆拓土,产品迭代的速度和能力。近十几年来,互联网行业一直都是高校毕业生最想去、也是吸引技术人才最多的行业之一。

2、零红利时代,拼盈利

随着红利的消退,资本的退潮,企业的竞争战略发生重大变化,降本增效、生存自保,成了众多企业的当务之急。这些企业也越来越认识到一个现实,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人员结构下,一个新增普通员工的边际效应越来越低,也就是说,人多不怎么有用了,人海战术失灵了。

以百度、阿里、腾讯、美团、网易、快手6家在港股上市的头部科技公司为例,2021至2022年,他们的在册员工规模共计减少了6.9%,但他们的业务收入并没有降低,反而增长了3.8%。很明显,这些企业的业绩增长已经不是依赖人员,而是来自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最近一两年,这样的实际案例越来越多。比如,爆红的A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OpenAI公司,2022年的员工只有300多人,却在AI领域战胜了数万人的谷歌;再比如,被马斯克收购的推特(现X),再被科技狂人裁员70%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丝滑运行……无论是数据,还是案例,都说明一个道理,靠员工堆量实现技术领先和市场领先的时代,已经慢慢结束了。

从“人力”驱动变为“技术”驱动的时代,已呼之欲出。给企业真正带来深层价值的,可能不再是能熬夜、能996的年轻人,而是技术更老到,经验更丰富,思维更全面的中年职场人。这是新历史时期,企业赖以发展,并维持竞争力的新底层逻辑。

02

这个时代,奖励“确定性”

1、不确定性,带来风险与机会

K哥一个亲戚,90年代来上海在建筑工地干零活,后来机缘巧合干起了房地产中介,仅仅几年的时间,自己就在上海买了房子,后来又通过不断买卖置换,等K哥去上海做“沪漂”的时候,这位亲戚手里已经有6套房子了。

这个初中都没念完的亲戚,能在上海拥有6套房子,靠的是什么,当然和他个人的聪明、努力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地产行业野蛮生长、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K哥本人也是行业发展的获利者,作为一个资深互联网人,从赚高薪,到拿期权,再到做上市公司的技术高管,我几乎吃遍了互联网行业10多年高速发展期所有的红利。

在那样的红利期,做对的行业(或行业周边,像我亲戚做的房产中介)你只要敢打敢拼敢冒险,就不会被锁死,就存在无限可能。尽管当中也有风险(这种风险往往不是不可规避的系统性风险),但更多的是机会、机遇和对你胆识和行动力的回报。

2、确定性,带来稳定回报

腾讯成立于1998年;阿里成立于1999年;百度成立于2000年;就连互联网后起之秀TMD中,“资历”最浅的拼多多也已经成立8年多了。这些巨头们,早已经穿上帅气西装,把头发梳成大人摸样,草莽般地“打打杀杀”已经不是他们的主要诉求,他们要的是护城河、稳增长和确定性。尤其在当前环境下,追求稳定发展,安全过冬,更是识时务的他们,所积极追求的。

也正因如此,我们经常看到大厂收缩业务线,降低容错率,把一些不能带来现金流或不能自我输血的项目和部门,毫不留情地挥刀砍掉。有数据显示,2021年以前,互联网的一些头部企业,每3-5年员工人数就能翻一番或翻几番,但最近两年这些企业的在册员工数量,却在不断收缩和下滑。

不管是主动裁员,还是被动人员流失,都说明一个问题,互联网行业为了扩张,而狂揽人才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时,有闯劲、敢折腾的年轻人也许不再是这些企业的心头好,反而成熟持重、稳定高效的中年人,才是他们这一阶段最钟意的“Mr.Right” 。

03

职场中年人,提供哪些“确定性”?

1、丰富的社会经验

经验,通常意味着一个人更理解行业规则、生态,更清楚用户的需求,更懂得和周围的人协作配合,可以更快、更有效率地输出价值,作出贡献。这种优势,在人才“供大于求”的阶段更为明显。如果一个人以前在某一领域有过成功的经验,企业自然会相信他以后也能做好类似的工作或项目。

这种可以复制的经验,中年职场人身上无疑会更多,而那些不具备相关优势,试图通过“我可以学”来打动雇主的温情故事,可能会越来越少。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可以学”和“我只想活”是存在冲突的,除非雇主的底子还很厚,或者年轻人其他方面的优势太吸引人,否则“存粮过冬”的阶段的企业,大概很少再有以前试错、容错的胸怀和雅量。

2、广泛的行业人脉

所谓人脉,其实也是通过时间的沉淀和累积而成。在职场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职场老人们,有更丰沛的同学同事、朋友故旧、合作伙伴等人脉资源,当中也不乏互动频繁,甚至互相帮助的“有效关系”。K哥有时候翻我的通讯录和朋友圈,就觉得怎么会认识那么多人,几乎每个互联网头部企业中,都有我以前的同事或下属,有时候我在写文章或做方案时,需要个什么数据或了解某方面的情况,几乎发条微信就能搞定。职场中年人类似这样的资源,绝不是年轻人一时半刻、熬夜加班所能拥有的。

3、职业化程度高

相对年轻人来说,职场中年人往往被“驯化”得更彻底,毕竟他们在职场沉浮的时间更久,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更明白职场的伦理和底线,也更懂得换位思考,知道站在领导的位子上会期望什么的反馈和结果。而这些恰恰就是一个人高度职业化的体现。如何响应领导的需求,以什么方式获得他人的协作,在自己的位置上该交付什么样的成果,这一切对资深职场人来说,都更驾轻就熟,省去企业和管理者更多的管理成本或沟通成本,而且效果和交付也会更稳定,更让人放心。

4、技能更精湛

任何人做一件事,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都能从普通人变为某一领域的顶级人才。这就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当然“一万小时”只是个概数,而能不能成为顶级人才也还要看其他的各种条件。但这个定律反映的熟能生巧的道理,却是真实客观的。

同样的事情,做得更久的人通常会比新手更熟练,更少出错。对某项工作的认知程度也会更深,遇到问题或Bug的时候,处理和应对的方法也会更丰富更专业。他们的效率和技术底蕴,可能都是年轻职场人短时间内难以追赶的。

有句话说“要么出局,要么出众”,但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本来还可以“出众”的人,却被年龄打败而“出局”,这对很多中年职场人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如今来看,也许中年职场人的春天就在不远处,大家挺住,千万别倒在黎明前!共勉。

关键词:职场      点击(16)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职场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