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AI的iPhone时刻来临,手机厂商为何不“卷”大模型?

2023-08-14    PChome电脑之家
加入收藏

随着ChatGPT“出圈”,越来越多的行业大佬认为大模型将深刻改变我们这个世界。2023年8月8日,参加计算机图形学盛会SIGGRAPH时,英伟达CEO黄仁勋就对外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iphone时刻’已经来临”。

在此背景下,众多科技互联网公司都紧锣密鼓地布局大模型产品。《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5月底,中国10亿级参数规模以上基础大模型至少已发布79个,百度、阿里、美团等知名企业都已入局大模型赛道。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百“模”大战中,智能手机厂商却显得过于安静。目前头部的智能手机厂商中,只有华为推出了支持大模型的鸿蒙4系统。考虑到智能手机行业“内卷”严重,行业玩家急需新鲜的概念撬动消费者市场。在此背景下,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加码大模型业务,或许是因为这些企业存在天然的短板。

硬件厂商大多没有自家的大模型

IDC数据显示,2023年Q2,中国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分别为OPPO、vivo、荣耀、苹果、小米和华为(和小米并列第五),除了华为,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均没有推出大模型产品。

虽然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推出大模型产品,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企业都没有布局大模型相关业务。梳理可以发现,业务线越广,与软件联系越紧密的厂商,对于大模型上的布局越积极。

以华为为例,虽然其是智能手机行业的重量级玩家,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业务线十分宽广。财报显示,2022年,华为运营商业务领域实现销售收入2840亿元,企业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332亿元,终端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145亿元。纵向对比可以发现,华为的运营商业务营收规模其实远超终端业务。

2023年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发布的鸿蒙4就集成了大模型。对此,余承东表示,“AI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将会带来下一代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智慧体验。”据了解,在大模型的加持下,“小艺”在交互、生产力提升和个性化服务三个方向的能力显著提升。

无独有偶,因主要走互联网渠道,并且互联网业务贡献了可观的营收,小米与其说是一家智能手机厂商,倒不如说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这也决定了,小米在AI模型领域有一定的技术积累。2023年5月,小米对外表示,公司已于4月组建AI实验室大模型团队,目前AI领域人员超1200人。

作为对比,反观以智能手机硬件主营业务的企业对大模型则意兴阑珊。比如,目前OPPO和vivo不光没有推出AI大模型相关产品,并且高管也很少谈论AI大模型相关技术。与OPPO和vivo的态度类似,魅族、红魔、摩托罗拉等小微智能手机品牌,同样也没有推出大模型产品。

不是不想做,而是不能做

以智能手机硬件主营业务的厂商之所以没有推出大模型产品或是布局大模型业务,或许是因为这些智能手机厂商缺乏相应的能力。

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曾对外表示,“想要做出好的大模型并不容易,需要具备三大要素:大数据、大算力、好的学习机制。”

以ChatGPT为例,OpenAI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训练一次1746亿参数的GPT-3模型需要的算力约为3640 PFlop/s-day。作为一家初创公司,OpenAI之所以可以拥有如此雄厚的算力,主要得益于微软提供的技术支持。

据了解,为了打造支持OpenAI项目的超级计算机,微软斥资数亿美元,在Azure云计算平台上将几万个Nvidia A100芯片连接在一起。对此,微软负责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高管Phil Waymouth曾对外表示,“OpenAI训练模型所需要的云计算基础设施规模,是业内前所未有的”。

事实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华为是智能手机行业唯一一家推出大模型产品的厂商。IDC披露的《2022中国大数据平台市场份额》显示,华为云占据25.1%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大数据平台整体市场(私有化部署+公有云服务)第一。

基于强悍的云计算能力,早在2023年7月7日,华为就发布了人工智能(AI)大模型华为云盘古大模型3.0。对此,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表示,“盘古大模型是一个面向行业的大模型系列。要让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专家助手,让工作更高效更轻松。”

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为鸿蒙4.0系统之所以可以集成大模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集团有现成的技术可以使用。反之,集团也不需要鸿蒙4.0系统单独承担大模型高昂的研发、运营成本。

作为对比,目前大部分智能手机厂商的业务并没有过分深入数据、计算等领域,自然很难打造出具备竞争力的大模型产品。

大模型或重塑智能手机行业

尽管部分智能手机厂商对大模型反应冷淡,但值得注意的是,行业上游玩家已经对大模型的革命性能力做出预判。高通全球副总裁兼高通AI研究负责人侯纪磊曾对外表示:“长远看,这也将在交互层面,改变用户与各种应用的互动方式,或许未来只有一个App——数字助手。”

事实上,结合华为演示的鸿蒙4.0系统来看,大模型确实可能成为未来智能手机厂商的中枢。集成大模型的小艺简直就是一个高情商、高智商的私人助理,不光可以根据语音要求推荐餐厅,并且还可以进行摘要总结、信息检索、多语种翻译等信息处理。

在信息爆炸时代,想必很多消费者都需要大模型帮助自己梳理日程,整理手机上的碎片化文件。不过这对于没有推出大模型的智能手机厂商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目前可见的趋势就是智能手机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和互联网从业者,都在积极推出大模型的落地产品。

比如,2023年5月,谷歌就推出了新一代大语言模型PaLM 2,其中规模最小的为“壁虎”。谷歌对外表示,“壁虎”可以在智能手机厂商上运行。

由于智能手机行业存在内卷化的趋势,不具备自我产出产品大模型能力的企业,或许只能选择集成其他平台的技术。对此,2023年中,赵明就对外表示,“未来将率先把AI大模型引入端侧,并在网络大模型方面跟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目前已有接触。”

这虽然可以立竿立竿见影地提升智能手机的大模型能力,但也有可能让智能手机厂商丧失对智能手机的软性控制权。

总而言之,在当前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中,我们可以看到与软件联系紧密的厂商,如华为和小米,对于大模型的布局更为积极。

然而,智能手机厂商普遍没有大规模推出大模型产品,原因在于数据和算力方面的短板。虽然大模型的概念吸引人,但要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并不容易,需要强大的数据支持和算力背景。

不可否认的是,大模型可能会重塑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它有望成为智能手机的最大入口,将用户的日常生活与更广阔的智能化交互连接起来。然而,对于厂商来说,采购现成的大模型技术可能意味着将丧失手机的软性控制权,可能沦为纯粹意义上的“管道”吗,不能再和用户直接联系。

显然,大模型产品的兴起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未来,智能手机厂商需要平衡数据、算力和控制权等多个方面的考量,以在这一领域中取得成功。智能手机行业的未来或将因大模型的涌现而发生巨变,令人期待不已。

关键词:大模型      点击(8)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大模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