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聊聊我理解的内循环,再来一次创富机会!?如何抓?

2020-08-12    
加入收藏

近期,内循环成为了一个高频热词。这个词呢是今年5月时候,多次出现在上次会议中。

我们今天来看看,内循环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被提出来,意义是什么,对我们投资有什么影响?

首先是为什么提出?

脆弱性。世界风云突变,叠加罕见疫情,中国面临中长期内外部形势异常复杂,全球化分工的极致化带来的产业链脆弱性也在疫情之下暴露无遗。境外一感冒,境内没法过日子了。

中国经济在2001年底加入WTO之后,外循环这块实现了腾飞,最开始给全球产业链代工最低端的劳动密集型部分,出口创汇攒下了大量外汇后,又开始布局造船等资金密集型产业,接着进一步升级到高端制造,开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一点一点的抢食别人盘子里的肉,人家忍不下去了。过去40年,我国经济深度融入国际大循环,创造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黄金时代。

可以看出,中国现在是老二的地位,想要靠着赚其他国家的钱,走到老大的位置,道阻且长。从2018年中开始,日渐升级的G2关系就可以看出来,政策转向也不失为明智之选。

参照1970年-1990年的日本发展来看,在外需导向推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发展都或多或少地逐步更加依赖内需,这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一句话总结,我国长期太过依赖外部市场,今后也要提升内部市场地位了。

提出的底气在哪?

中国实行内循环是有底气的,主要在于以下两点优势:

1、需求上,人口从量的优势在向质的优势转变,人均GDP指标既是一个需求满足水平的指标,也是一个供给能力指标。当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约1万美元,需求潜力在进一步展现,供给能力也相应大幅提升。

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购买力提高 ,可以看到去国外抢包、抢保健品的中国人越来越多。面对越来越多逆全球化的生意和冲突,政府肯定想把这波购买力留在中国消费。

进一步满足居民“衣食住行康乐”等方面的多样化、多层次、更丰富、全方位的需求,既是提高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要求,也是中国下一步发展的依靠和动力源泉。

中国的内需规模已经在世界领先,并仍在进一步增长。这种大市场带来的巨大的生产规模,把经济学上常讲的“规模效应”发挥到极致,使得中国产业发展具备无论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

2、供给上,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竞争优势非常独特,通俗地说,就是“比我便宜的没有我技术好,比我技术好的没有我便宜”。

过去中国老百姓靠辛勤劳动生产大量商品,荣获世界工厂之称。

我们看到,这些综合竞争优势已经在一些产业如智能手机产业链、通讯设备等领域体现,未来有望在更多产业体现。

当然这是基础,所谓内循环,短期靠转移,过去靠出口、房子、投资等,转向消费内需,这种更为健康的拉动经济方式,长期靠科技创新。比如说颠覆商业模式的拼多多,为多少农民创富等等。

内循环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是向世界传达的信息:中国将坚定支持全球贸易体系,拥抱全球化,同时,也将进一步增强国内容量、能力和需求,从而在全球贸易体系不能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运转时,或者世界上有些国家将他们的自身安全置于全球关注点之上时,能够有备无患。

中信证券研报把这件事研究的非常透彻,他认为本质上,我们是通过“内循环”促进“双循环”,包括以不断扩大消费市场让世界分享中国增长红利、以产业链优化升级促进全球产业链稳定、以新型城镇化提供我国更持续的增长潜力等。

这是一种双重战略,以便增强中国经济体系的柔韧性和抗脆弱性,具有更强的克服时艰的能力。说白了就是要自强,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强大的柔韧性将使中国能够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当然,这是目标,具体执行上看,这个战略不是一时半会能完成的。大内需是历史机遇,抓住这种机遇中国要“以我为主”进一步提高供给能力,而内循环的关键攻坚点:

一是消费量级的激发;二是产业链升级关键环节的突破。

由此可见,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国家大的政策导向上会更倾向于“内循环”行业。那投资就要知道方向,不要大面上犯认知错误。

那么经济内循环带来的投资机遇有哪些?

时代的进步总会留下一些创富机会,我们需要有眼光识别并抓住。参考相关券商研究报告,我比较认可的一些投资的行业机会:

聊聊我理解的内循环,再来一次创富机会!?如何抓?

 

供参考吧,知道基本方向,最起码不会走错路。但是只是炒概念这种操作还是需要技术和运气的,不如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因为存量经济下,电梯速度下降,跟着市场先生一起吃肉不大现实了,需要精挑个股,抓住一些行业内更细分的结构机会,赚认知的钱。

一些思考,欢迎拍砖讨论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