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面向2035:公共安全领域工程科技重点任务

2020-07-30    
加入收藏

 

面向2035:公共安全领域工程科技重点任务

 

公共安全是一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公益性事业,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国家、社会和个人对安全的依赖及企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公共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和国家管理正常运行最重要的保障之一。

公共安全领域2035 年工程科技重点任务将面向未来公共安全复杂巨系统“风险-预测-处置-保障”高度联动和韧性管理的重大发展需求,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从而实现跨领域、跨层级、跨时间、跨地域的全方位公共安全保障。公共安全工程科技面向2035 年的重点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风险评估与预防

全周期和全链条式的风险评估与预防。发展全周期和全链条式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技术,基于多灾种、多尺度、多物理场、综合化和系统化风险评估技术,多灾害耦合致灾过程模拟和情景构建技术,数据-计算-推理融合的风险评估等技术,实现风险评估的定量化、标准化、系统化和综合化。

加强自然灾害机理研究,发展预测预报评估模型。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到突变成灾的演化规律一直是科学界不断追索的关键问题。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为构建灾害的预测预报模型、检验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数值天气预报、风暴潮漫堤数值预报、冰-海洋耦合模式等模拟技术的发展,为自然灾害的预报预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将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检验评估和改进,提高模式预报的可信度和准确率。此外,可以通过自然灾害情景构建推演,采用模型分析等手段,为自然灾害的快速评估提供背景分析。因此在未来15—20 年,进一步探索灾害成灾机理、发展灾害预测评估模型仍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工作。

监测预测预警

多灾种、复合链条式、多领域协同监测预测预警。发展多灾种、复合链条式、多领域协同监测预测预警技术,基于大规模计算和模拟仿真技术,实现人、机、物高度互联,综合考虑大气、海洋、生物、固体地球的相互作用,开展交通、水利、通信、卫生、电力、防恐和社会舆情等多行业领域协同的系统化监测预测预警,以实现监测微观化、泛在化、综合化,预测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预警自动化、网络化、精准化,监测预测预警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

建立健全监测网络,提高自然灾害综合监测能力。在未来的15—20 年,我国需要针对防灾减灾和应急服务的需求,加大监测技术研发和投入,有针对性地加强不同种类自然灾害的监测技术和手段的研究,以及监测网络平台建设,并在国家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各部门联合攻关,互通有无,逐步建立灾害综合监测网络和平台。

构建高效的灾害预警系统,提升应急响应水平。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和发布相关应急信息是政府防灾减灾科学决策及早期预警的前提,其中,建立健全应急预警系统是重要的一环。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在前端要接入多灾种各种类数量庞大的预警信息,后端要对接全社会各部门的发布传播手段和渠道,但目前全国上下、部门内外尚未建立权威、统一的预警发布法规标准体系。在未来的15—20 年里,应依托2015年成立的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以及建立的纵横贯通的预警发布管理平台,增强多手段、新媒体发布渠道的对接应用,建立县级发布管理平台,提高县级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法规标准体系等。

防恐反恐大数据监测平台。构建防恐反恐大数据监测平台,面向一线业务需求,以防恐反恐风险感知与监测为重点,充分采集、整合海量异构涉恐数据,研发防恐反恐大数据监测应用系统和产品。此外,结合社会安全风险防控实战业务需求,研发和部署各类系统产品,实现防恐反恐大数据信息感知探测、多源异构信息融合理解、海量多维信息关联分析、防恐反恐风险预测预警等综合能力提升。

应急处置与救援

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深度融合应急处置与救援。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深度融合应急处置与救援是未来公共安全领域工程科技的发展趋势之一,基于远程化应急处置与救援关键技术,快速疏散和避难技术,多维信息实时传输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人员自动搜救技术,人体损伤评估技术,人-机-物深度融合在线应急感知技术,舆情传播演化和作用机理分析技术,网络舆情大数据分析技术,应急机器人等技术的增进协调有序化、救援自动化和管控智能化,实现高效的应急处置与救援。

发展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研发防灾减灾救灾技术减少损失。大力推动公共安全科普,培育公共安全志愿者团队,发展自救互救技术和便携式救援设备装备,开展全民自救互救技术与装备培训,全面提高民众的第一应急响应能力。

综合保障

面向智慧和韧性的公共安全综合保障一体化平台。在万物互联的驱动下,公共安全呈现业务持续管理、跨行业深度融合的特征。应构建公共安全综合保障一体化平台,实现风险评估与预防、监测预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持续业务管理,并与交通、危化品、舆情、防恐反恐、电力、水力等领域深度融合,保障危化品、重点设施(危化品仓库、城市管网、深海管道、交通枢纽等)、重要能源(电、油、气、氢)安全,增强社区、城市、(战略)区域总体安全。

新一代公共安全应急平台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应紧密结合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重大战略规划,攻克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核心共性技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模拟仿真、情景构建与推演、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实现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综合风险监测感知、多灾种综合及跨领域预测预警,以及多技术集成的应急处置与救援,全面提高国家安全信息集成、综合研判和危机应对能力,提升突发事件处置救援等各个环节的科技水平。重点针对风险监控、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处置救援和综合保障领域,研制标准化、体系化、成套化和智能化应急装备。

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应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实现业务持续管理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风险评估与预防平台,实现应急管理由目标驱动到风险驱动转变;构建监测预测预警平台,实现气象、洪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以及公共卫生、危化品、交通、反恐、舆情等多行业领域协同的系统化监测预警;构建应急处置与救援平台,推进应急管理跨部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应急协作联动机制建设,建立起标准化的应急指挥体系,实现应急处置高效;构建公共安全综合保障一体化平台,增强公共安全网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面向2035:公共安全领域工程科技重点任务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