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大学、陕西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官宣,从2024年起延长研究生修业年限。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社会关注。这些高校为何推出此项新政?此前修业年限较短的专硕是不是最受冲击?连续多年的国内考研热会不会因此降温?未来研究生的个人规划乃至就业会受到影响吗?
延长年限旨在优化研究生培养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王维家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各方面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下滑多有微词,甚至出现了硕士生不如本科生、博士生不如硕士生的极端言论,其背后折射出人们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下滑的不满与忧虑。新学期到来之际,部分高校硕士生修业年限由2至3年调整为3年,博士生修业年限由原来的3至4年延长到4年,可以说是对社会有关研究生培养质量关切的回应。毕竟,研究生教育质量不高,修业年限的设置是其中因素之一。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对本学校的修业年限作出调整。所以,各高校对研究生的修业年限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有长也有短。但不能否认,不同年限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一定影响,普遍认为,培养年限长,培养质量也相对会高一些。
研究生培养不同于其他学历教育,重在“专、精、深”;考核方式也不同于其他学历教育,专业训练重在写读书报告、课程论文、实践调研报告等,毕业答辩则主要是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创作等,质量要求更高。有些学校还规定,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答辩前,须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这些现实要求给研究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业压力,若再加上实习实践及找工作,在两年时间内完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或在3年时间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业,的确是很大的现实性挑战。
基于上述压力,难免会出现一些令人忧虑的情形,比如一些学生只求获得学分,不认真读书、不深入钻研课业;一些学生因找工作而耽误了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撰写(创作),更有甚者东拼西凑、复制粘贴,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某些导师由于修业年限短、门下学生多,无暇或缺乏精力细致深入指导,致使学生毕业论文(创作)质量不高等。适度延长修业年限,是部分高校改变上述问题的初衷。硕士生培养定为3年,博士生培养定为4年,时间虽然只增加了1年,但对于完成研究生培养要求来说,则提供了很大空间,有助于优化强化培养过程,实现培养目标要求。
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2020年学校推出了一系列研究生教育改革重大举措,其中,研究生修业年限改革是最为基础的一环,即学术型硕士生修业年限明确为3年,延长博士生修业年限至4年。其他改革举措如建立研究生基本文献阅读考试制度(博士生文献阅读数量不少于150种,学术硕士文献阅读数量不少于80种),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两个学期,学术型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0个月等。实现这些改革举措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保证,修业年限延长1年,无论对研究生还是导师来说,都为完成培养要求留出了较大的空间。实践证明,中国传媒大学推出的以延长修业年限为基点的全面改革举措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必要且有效,符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的“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的要求。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社会高度关注的一道教育“必答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当然,延长修业年限只是其中的基础一环,各高校还要系统实施包括招生、培养、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设置等环节的综合改革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研究生培养并非以年限定学制
北京联合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 李崇圆
硕士研究生属于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有其特殊性,应根据我国对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和特点因势利导、量体裁衣。多所高校官宣从2024年起延长研究生修业年限,不难看出,这些研究生培养单位正在提高新时代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上进行有益探索和实践。不过,修业年限的长短不是读研的关键因素,学生不要因为修业年限延长或缩短影响考研或读研的心态,在所学研究领域潜心钻研、提高本领才是关键所在。
设置硕士研究生学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更要顺应历史和时代发展,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绝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第二,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修业年限由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各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制定,无论是2年制、3年制或是更长,都是根据当下本学科(类别)、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需要通盘考虑,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三,从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角度讲,缩短修业年限不仅能快速提高人才培育的增量,还能减少培养成本、扩大成果效益,但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不会以逐利为目的,而是以提升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所以,尽管在近年硕士研究生连续扩招,教学条件、住宿资源出现紧张的情况下,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并没有采取缩短修业年限的做法,而是本着对党和国家、对学科(类别)和专业(领域)研究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统筹考虑社会需求、学科(类别)和专业(领域)特点以及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需要等因素,采用适当延长硕士研究生学制年限的方式着力提高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将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的充分体现,也是对广大硕士研究生和家长们负责任的完美诠释。此外,从硕士研究生个人角度讲,也应该回归考研初心,希望更多的学生不单单是为了一纸文凭,而是能通过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和研究能力。众所周知,知识储备和技能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足够长的学习时间、条件等作保障,才能循序渐进,毕竟下足真功夫才能练就真本领。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按学位类型分为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简称学硕)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简称专硕)。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依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现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设置各单位人才培养专业,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招生也将按此版目录执行。此前,专硕学制一般为2至3年,学硕学制一般为3年。至于2024年延长修业年限是均延长还是某一学位类型延长不能一概而论,各学科(类别)、专业(领域)的课程设置、研究目标、实践内容等,都需要由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有些人认为这项新政可能直指专硕,这种想法有失偏颇。从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设立的目标来看,并不能简单以修业年限长短作为区分学硕和专硕的依据。学硕按学科设立,研究生教育阶段主要以学术研究为主;专硕则偏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注重实践和应用。二者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有所区别,各有侧重,不论哪种类别的硕士研究生,修业年限都是根据需要而定。在研究生培养单位内部,修业年限的变化要经过层层严格的审批程序,经过多名专家、学者和学校充分论证后,才能最终确定。对准备考研或在读研究生来说,可以明确的是,修业年限不是选择读学硕或专硕的决定性因素,选择哪种类别的硕士研究生都要本着对党和国家、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在所学领域潜心研究、踏实做学问,精进本研究领域的知识和能力,立志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或行家里手,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早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才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深造的本真。
考研热可能略有降温但不明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多所高校近期先后宣布从2024年起延长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修业年限,此举有可能会令国内考研热略微降温,但不会很明显。
考研热有其热源。当下,考研热与考公热、考编热有共同的热源,就是就业压力大。不少人考研的主要目的不是想终身从事某个方面的研究,而是在看重学历的社会中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在就业压力大而入职看重学历的情况没有改观的情况下,考研热就不会有太多降温。
延长修业年限意味着读研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经费,还意味着对一些读研者难度提高,自然也可能会引发一些改变。一些不在意延长修业年限的考生,自然不会在考研上做出新的选择。但那些在意时间延长的考生,可能在不同高校之间做选择,因为当下只有部分高校延长了研究生学习年限,考生完全可以选择报考年限尚未延长的高校。这种选择仅是在考生与高校之间产生局部的变化,不会直接影响到国内研究生报考总人数。
另一种可能的变化是有人干脆去国外留学读一年硕士。这一选择是否真的就可以节省时间和学费呢?稍一了解便知,在英国等国家读一年硕士的学费及相关开支与在中国读三年研究生的学费及相关开支相比并不少,学费无法减少,但是时间确实可以节省两年。当然,还要考虑到考生的英语水平、短期内能否拿出相对较高的学费及相关的各种困难,还有英国2021-2022年度接收中国留学生数约为15万人,其他各国接收的数量也有限,相对于中国每年数百万的考研人群,去国外读研的考生只是少数。当报考人数与通过人数相比过多时,考取难度必然提升。当出国读研考试选拔难度高于在国内考研时,那些即便有出国读研愿望的考生也难以实现愿望,他们又会回到相对比较现实的国内考研人群中。事实上,在前几年中国研究生招录比逐年降低的情况下,出国读研的机会空间已经被充分利用。简而言之,去国外读研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令国内读研的考生数量减少,但远不足以使国内考研热降温。
基于上述分析,考生不要认为延长修业年限能令考研热降温,高校也不能误用延长修业年限挑选学生或有“一延即灵”的想法,整个社会对于延长研究生修业年限也需要客观冷静地看待。事实上,由于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读研者的成分改变与恒定的专业要求之间差距加大,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延长修业年限。而读研热是学历热的表征,读研“加时”是否必然获得研究生培养“提质”尚未可确定。相关方面应做好评估,需要从改进教学研究方式和模式上多想办法,提高研究生教育效能。
当下延长研究生修业年限是部分高校的决定,各高校、各专业应该依据自己能够招收到的生源、专业教学资源、课程内容、教学与研究过程确定研究生的修业年限。即便在同一所高校的不同专业,也应该实事求是,不要搞全校“一刀切”,而是遵从国家高等教育基本制度规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2至3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3至4年,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修业年限应适当延长。在这一原则范围内,各高校和各专业在不降低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修业年限,甚至可以根据具体学生读研期间的学业表现确定具体修业年限,而不是强制所有研究生“齐步走”,这对学校与研究生都是更好的选择,也有利于形成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环境。
“高龄博士”毕业后找工作不乐观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铁铮
凡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有的只是对利弊的权衡,研究生修业年限的延长也是如此,很难下对与错的结论。不过,修业年限的延长多少可能会对个人规划乃至就业带来一些影响。
就此事,我在网上做了一个问卷小调查,几个小时内,数十位网友填写了问卷,一些网友认为延长修业年限会影响个人规划,会使就业变得更难。
按照国家高等教育基本制度规定,高校确实有根据实际需要对本校修业年限作出调整的自主性,但这种自主性并不等于“一言堂”、凡事都是自己说了算,想延长学习年限不能发个调整通知或招生简章了事。此举直接涉及广大考生的职业规划和切身利益,也与用人单位招聘和相关配套政策等紧密相关,如果只是简单地延长学习年限容易引发弊端。所以,高校决策前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决策后耐心地做必要的说明解释。
有人认为,延长修业年限主要是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际上,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原因不在年限上,关键还是要解决三个问题:教师教什么、让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校管什么、怎么管。据我所知,有的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上存在着下列问题:一是研究生培养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相脱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即便是完成了培养计划、修够了学分、通过了论文答辩,就算得了高分、评上了优秀,学生毕业后也还是很难受到社会的欢迎。二是在现行学制规定的年限中,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并未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一些学生第一年修完学分后就找不到人影了,要么早早地到用人单位实习、“占位”去了,要么随心所欲地“不务正业”。如果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时间利用得不充分,延长学习年限也解决不了问题。
客观地看,延长修业年限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一,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学生已成年,要考虑婚姻、家庭等一大堆事儿。加上不少学生此时还不能经济独立,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富裕的研究生,本来就边学习、边打工,再让其多交学费、多花生活费,无异于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可能会增加研究生的就业难度。按照现行的修业年限,一名学生即便是哪个阶段都没耽误,读完博士走向社会时也都差不多已是而立之年了。有的学生本科毕业、硕士毕业后没有马上考研、考博,或者考过几次才“上岸”,年龄则更大。遗憾的是,社会上许多招聘岗位并非专门为硕士、博士所设,在激烈的竞争中,即便大上1岁也是劣势,更别提那些年龄偏大的女生了,用人单位肯定更加有所顾虑。再加上一些地区、高校招聘对年龄有硬性限制,学生读博时如年龄偏大,毕业后找工作不乐观。
此外,修业年限延长后,学校需要提供更多的教学、科研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同时这也对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所以,在延长修业年限这个问题上,一方面要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研究生的实际情况,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在研究生修业年限上“一刀切”、做统一的硬性规定。最佳策略是在现行学制基础上实行弹性办法,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者,准予其毕业并授予相应学位。对于未能达到要求者,允许其在一定的年限内继续完成学业。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贾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