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北京中考改革,改的不仅是那一“考”

2023-10-09  光明日报  
加入收藏

备受社会关注的北京中考改革方案日前正式公布。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化是,从今年非毕业年级学生开始,用于升学的中考考试科目明确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六科,其中道德与法治是开卷考试,体育与健康突出从小学到初中体育素质的过程性考核。

中考改革关乎孩子的切身利益和背后的万千家庭。简单看待这一方案,貌似北京中考考试科目做了“大减法”——考试科目减少了,确实是一个明确的指向。但由此也会带来新的疑问。比如,不再用于升学的那些科目,还要真学吗?比如,能不能把北京中考机械解读为从“十项全能”到“拼四科”?

要想看清这些问题,唯有认真品读北京中考改革一揽子政策考虑的全貌,才能真正看到北京基础教育未来的方向所在,从而心中不慌——

对急难愁盼的扎实回应。正如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所坦言,每一次改革,都是在“该不该改、能不能改、怎么改”中发现问题、审慎研究、稳妥推进。近几年,北京同一些地方一样,在中考实际运行中出现诸多值得关注的情况。比如,在追求科目高分甚至满分的驱动下,很多初二学生提前进入中考备考阶段,反复刷题、机械记忆、负担过重;为了让学生有个更好的分数参加升学,一线老师不得不围绕试卷试题设计教学和练习,无暇顾及应有的课外实践和实验教学。

此次北京中考改革,紧紧围绕群众对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进行实质性改革。一方面,继续落实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科开考、全考全用”的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评”一致性的新要求,突出综合施策和系统思维,优化考试方式、优化计分方式、完善升学方式;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形式,着力减少机械性、重复性、低水平的考试内容和形式,考试类型科目(除体育)全部安排在初三,旨在缓解考生紧张情绪和“反复刷题”弊端。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兴趣和思维品质上做“加法”,引导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对育人本质的理性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作为“指挥棒”的各类招生考试,理应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五育并举”上发挥更加鲜明的引领作用。北京教育主管部门曾提出,注重让每一个教育情境都蕴含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由此发端,让招生考试更好回归育人本质,无疑是关键一招。

此次北京中考方案特别提出,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的运用。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注重学生思想品德、体质健康、动手实践的日常习得养成。道德与法治考试由闭卷调整为开卷,“综合素质评价日常行为”计入中考成绩;物理科目“实验操作”计入中考成绩,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体育考试继续坚持过程性考核。以更加科学的评价来引导教师从应试的教学回归到素养的教学,让孩子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兴趣激发和学科思维培养,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身心健康、乐学爱学、全面发展的成长态势。

对人才培养的深层谋划。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品质,是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关注北京中考改革,有一个视角不能忽视,那就是北京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这座城市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其实,北京中考改革“大减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载体”的整体思路,也深深印证着北京作为首个减量发展的城市,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顶层设计。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基础教育系统在今年暑期开展了一次全员实训,其中形成的一个共识是,要推动教学方式变革,引导各学科在落实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做好教学设计;要提升教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设计能力培养,引导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要突出实验教学的教学设计培训,提高教师对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指导能力;要提高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能力和水平。而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做好“双减”后半篇文章,推动高质量发展。

今天,我们在北京中考改革的诸多细节中,都不难找到对这些深层共识的着墨之处。我们也更加期待,北京能够进一步提高人才选拔水平,不断建立并完善多渠道、新载体的招生入学体系,尽可能减少甚至破除“一考定终身”的一些弊端,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更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

关键词:中考改革      点击(12)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中考改革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