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余华到底有多“狠”,《活着》一书已将悲惨讲到极致

2023-11-01  夏目历史君  
加入收藏

余华惯以冷漠、低调的态度来进行叙事,《活着》就是这样一部用平淡手法描写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作品。

但却正是这种平淡的写作手法,却往往能够一针见血,让人不忍卒读。

这其中有诸多缘由,一方面是因为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悲剧性,另一方面则在于作者运用的一些写作技巧烘托出故事的悲情色彩。

余华到底有多“狠”,《活着》一书已将悲惨讲到极致

通读《活着》这篇小说,我们可以发现整个故事,无论是事迹,还是背景都充斥着悲剧性——故事围绕着名叫福贵的老人展开,在老人平静的自述中,我们能够窥见他苦难的一生。

余华到底有多“狠”,《活着》一书已将悲惨讲到极致

一、“悲”字讲到底的故事

福贵本是地主家的儿子,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但富贵的生活,却将福贵养成游手好闲的少爷。后来福贵还染上赌博的恶习,顺势将家里的家产挥霍一空,一家人从此过上苦日子。

而败家子,不懂事的性格,某种程度上间接导致父亲的去世。

经历这一磨难后,福贵决定好好过日子,但没想到在他上街给母亲买药时,却被抓壮丁。而侥幸从战场上逃回来后,又得知母亲因为没钱看病去世,自己的大女儿也因一场高烧,没钱看病成为聋哑人。

余华到底有多“狠”,《活着》一书已将悲惨讲到极致

在常人看来:经历这一切,福贵似乎已经足够悲惨,但他的苦难并没有结束。

后来福贵的儿子有庆出生,勇敢善良的有庆,会在姐姐被欺负时挺身而出,会在别人需要帮助时积极帮忙,在有庆鲜活旺盛的生命力的感染下,一家人生活似乎开始步入正轨。

但是这样青春洋溢,似乎有无限活力,承载着福贵一家人希望的有庆,却因为给县长夫人献血,被无良医生抽血过多,导致失血而亡。

有庆的生命就此戛然而止,从喜到悲,并且以这种形式离开,让读者感到无限悲伤......

女儿凤霞虽是由一个生活无忧的大小姐沦落为生活困苦的残疾人,但她一直积极乐观,即使被父母送养,也要连夜跑回家守在家人身边,努力的好好生活。

余华到底有多“狠”,《活着》一书已将悲惨讲到极致

后来凤霞也遇到了一心一意对她好的二喜,但好景不长,最后凤霞因为难产大出血,最终死在医院。“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事,在寻常人家可以说是最痛苦的事。

但福贵却经受两次,实在是痛上加痛,也让读者实在心生不忍。

子女相继离去后不久,福贵的妻子承受不住命运的苦楚,也离开人世,女婿二喜则在工地上意外身亡,只留下福贵和外孙苦根二人相依为命。

但不幸的是,苦根也因为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没吃过饱饭,竟然在吃豆子时被噎死。从此便只剩福贵孤身一人,与老牛为伴,为活着而活着......

福贵的一生,总是在一切似乎往好的方向发展时由于自己或是偶然原因急转直下,彻底走向悲剧。这些接踵而至的困难,哪怕有一个放在常人身上都是难以承受的,更不要说那时候的福贵。

余华到底有多“狠”,《活着》一书已将悲惨讲到极致

余华到底有多“狠”,《活着》一书已将悲惨讲到极致

二、让人不忍卒读的写法

除了福贵苦难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悲剧性,会让读者不忍卒读之外,余华运用的一些写作技巧也加重了这种悲剧性。

——《活着》中有一个很大特色,一直在重复描写福贵身边人的死亡。

他们的死亡原因不同,但又有些类似,他们都代表生活在当时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他们于苦难中挣扎,却最终也只能无奈接受命运的捉弄。

这样的叙述手法,不仅很好的渲染出故事的悲情色彩,同时一次次强化社会底层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让读者深切意识到他们的无奈,懂得了他们的麻木。

余华到底有多“狠”,《活着》一书已将悲惨讲到极致

而在这无奈与麻木之余,读者也渐渐看到人生之悲的“底色”,这种悲愤与惨痛以至于会让人产生不忍心继续读下去的念头。

除了“重复”的手法外,举重若轻的描述也是加重整个故事悲情色彩的手法之一。

在讲述自己这充满苦难的一生时,福贵没有嚎啕大哭,也没有愤懑不平,而是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一样平静地讲述。

还有在讲到亲人离世时,也十分轻描淡写,似乎生命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东西。

或许初看会觉得百般不解,人面对至亲之人的死亡怎么可能会毫无波澜。

余华到底有多“狠”,《活着》一书已将悲惨讲到极致

但细思后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不正常,相反,福贵作为苦难的底层社会小人物,面对他所经历的一切,无论他是悲恸也好,是咒骂也好,最终的结果也是只能淡然接受这一切。

这样对死亡的平静,反而烘托出整部小说的悲情底色,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悲剧力量,让人不忍卒读。

而究其根本,《活着》的悲情色彩之所以能够如此地震撼人心,在于这部小说所代表的那个时代所有社会底层小人物地悲情能够与我们产生共鸣。

至于产生共鸣的原因,则在于我们会意识到:我们和《活着》中那些在苦难中苦苦挣扎的小人物是具有共性的。

例如故事中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是困苦的,不论是凤霞不幸变成聋哑人的悲剧,还是苦根被一顿饱饭撑死的荒诞,都昭示着那个时代对社会底层人们的淡漠。

余华到底有多“狠”,《活着》一书已将悲惨讲到极致

如今的我们,肯定不至于像那个时代一样直面死亡威胁,但失业、找不到工作、被剥削......这些依然是社会底层小人物会面临的生存挑战,也还是真实存在的。

于是苦难的共性就此产生,《活着》则是像放大镜一样,揭露那个时代苦难的真实面目。

那时的苦难在现在看来是十分悲惨的,而故事所具有的文学性又将这些苦难都集中于福贵这一人物形象身上,自然就使故事的悲剧性无限放大。

其思绪悄无声息的潜入读者的内心,久久激荡、震颤着,令人不忍卒读。

总结

不过《活着》并非一味讲述苦难,也讲述过苦难中的温暖。

福贵的妻子家珍在福贵家落魄后并没有选择回娘家,而是选择和丈夫一起面对;凤霞即便被送样也要跑回来和家人在一起。

余华到底有多“狠”,《活着》一书已将悲惨讲到极致

当家珍得知间接导致儿子有庆死亡的春生准备轻生时,喊道“你还欠着我们家一条命”,让春生重新获得活下去的希望,让他在冷漠的社会中感受到来自家人般的温暖......

这些温情虽然看似转瞬即逝,但却是无数像福贵一样小人物坚持活着的精神依靠。

尽管《活着》的故事如此悲痛,但也告诉我们:苦难虽不可避免,但是人间依然饱含温暖。余华写下极致的悲剧,但也始终留有过温情的救赎......

关键词:余华      点击(7)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余华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