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之所以能够提供高速读写操作是因为数据存储在内存中,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风险,即在服务器宕机或断电的情况下,内存中的数据会丢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edis提供了持久化机制来确保数据的持久性和可靠性。
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内将内存中的数据集快照写入磁盘,RDB是内存快照(内存数据的二进制序列化形式)的方式持久化,每次都是从Redis中生成一个快照进行数据的全量备份。
RDB持久化方案进行备份时,Redis会单独fork一个子进程来进行持久化,会将数据写入一个临时文件中,持久化完成后替换旧的RDB文件。
在整个持久化过程中,主进程(为客户端提供服务的进程)不参与IO操作,这样能确保Redis服务的高性能,RDB持久化机制适合对数据完整性要求不高但追求高效恢复的使用场景。
阻塞当前 Redis进程,直到RDB持久化过程完成,如果内存实例比较大会造成长时间阻塞,尽量不要使用这方式
Redis主进程fork创建子进程,由子进程完成持久化,阻塞时间很短(微秒级)
save 3600 1 -- 3600 秒内有1个key被修改,触发RDB
save 300 100 -- 300 秒内有100个key被修改,触发RDB
save 60 10000 -- 60 秒内有10000个key被修改,触发RDB
Redis持久化默认开启为RDB持久化
AOF持久化需要手动修改conf配置开启。
AOF持久化方案进行备份时,客户端所有请求的写命令都会被追加到AOF缓冲区中,缓冲区中的数据会根据Redis配置文件中配置的同步策略来同步到磁盘上的AOF文件中,同时当AOF的文件达到重写策略配置的阈值时,Redis会对AOF日志文件进行重写,给AOF日志文件瘦身。Redis服务重启的时候,通过加载AOF日志文件来恢复数据。
AOF默认不开启,默认为appendonly no,开启则需要修改为appendonly yes
关闭AOF+RDB混合模式,设为no:
redis 7版本,AOF文件存储在appendonlydir文件下,base是基准文件,incr是追加数据。
先存入三条数据,然后破坏incr结尾的文件内容,末尾加上bAIli
重新启动报错:
使用redis-check-aof --fix
appendonlydir/appendonly.aof.1.incr.aof 对AOF日志文件进行修复
观察数据可以知道,丢失了cc-key值。这种丢失是被允许的。
重写其实是针对AOF存储的重复性冗余指令进行整理,比如有些key反复修改,又或者key反复修改后最终被删除,这些过程中的指令都是冗余且不需要存储的。
当AOF日志文件达到阈值时会触发自动重写。
当AOF文件的体积达到或超过上次重写之后的比例,并且超过了最小体积阈值时,Redis会自动触发AOF重写操作,生成一个新的AOF文件。
正常启动后存在三个文件:
通过set命令存储三条数据,最后在修改aa数据,然后手动重写:
观察结果可以得知key值aa历史轨迹已经被删除
Redis4.0版本开始支持混合持久化,因为RDB虽然加载快但是存在数据丢失,AOF数据安全但是加载缓慢。
混合持久化通过aof-use-rdb-preamble yes开启,Redis 4.0以上版本默认开启
开启混合持久化之后:appendonlydir文件下存在一个rdb文件与一个aof文件
存入数据,然后执行bgrewriteaof重写文件。
缓存击穿、缓存雪崩和缓存穿透是我们在日常开发与手撕面试官过程中必须battle的常见问题,下面我会解释它们的含义与解决方案。
缓存击穿是指在高并发访问下,一个热点数据失效时,大量请求会直接绕过缓存,直接查询数据库,导致数据库压力剧增。
通常情况下,缓存是为了减轻数据库的负载,提高读取性能而设置的。当某个特定的缓存键(key)失效后,在下一次请求该缓存时,由于缓存中没有对应的数据,因此会去数据库中查询,这就是缓存击穿。
缓存雪崩是指在大规模缓存失效或者缓存宕机的情况下,大量请求同时涌入数据库,导致数据库负载过大甚至崩溃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缓存中的数据会根据过期时间进行更新,当大量数据同时失效时,下一次请求就会直接访问数据库,给数据库带来巨大压力。
缓存穿透是指恶意请求查询一个不存在于缓存和数据库中的数据,导致每次请求都直接访问数据库,从而增加数据库的负载。
攻击者可以通过故意构造不存在的 Key 来进行缓存穿透攻击。
Redis的主从复制主要用于实现数据的冗余备份和读分担,并不是为了提供高可用性。因此在系统高可用方面,单纯的主从架构无法很好的保证整个系统高可用。比如说:
因此通常是使用Redis哨兵机制或Redis集群模式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用性、扩展性和负载均衡能力。
Redis哨兵机制是通过在独立的哨兵节点上运行特定的哨兵进程来实现的。这些哨兵进程监控主从节点的状态,并在发现故障时自动完成故障发现和转移,并通知应用方,实现高可用性。
以下是哨兵机制的工作原理:
在启动时,每个哨兵节点会执行选举过程,其中一个哨兵节点被选为领导者(leader),负责协调其他哨兵节点。
哨兵节点通过发送命令周期性地检查主从节点的健康状态,包括主节点是否在线、从节点是否同步等。如果哨兵节点发现主节点不可用,它会触发一次故障转移。
一旦主节点被判定为不可用,哨兵节点会执行故障转移操作。它会从当前的从节点中选出一个新的主节点,并将其他从节点切换到新的主节点。这样,系统可以继续提供服务而无需人工介入。
当主节点出现故障, 由领导者负责处理主节点的故障转移。
哨兵节点会通知客户端新的主节点的位置,使其能够与新的主节点建立连接并发送请求。这确保了客户端可以无缝切换到新的主节点,继续进行操作。
此外,哨兵节点还负责监控从节点的状态。如果从节点出现故障,哨兵节点可以将其下线,并在从节点恢复正常后重新将其加入集群。
当主观下线的节点是主节点时,此时该哨兵3节点会通过指令sentinel is-masterdown-by-addr寻求其它哨兵节点对主节点的判断,当超过quorum(选举)个数,此时哨兵节点则认为该主节点确实有问题,这样就客观下线了,大部分哨兵节点都同意下线操作,也就说是客观下线。
redis哨兵的作用:
该策略可以最大化地节省CPU资源,却对内存非常不友好。极端情况可能出现大量的过期key没有再次被访问,从而不会被清除,占用大量内存。
通过调整定时扫描的时间间隔和每次扫描的限定耗时,可以在不同情况下使得CPU和内存资源达到最优的平衡效果
需要注意如果定期删除漏掉了很多过期的key,然后也没走惰性删除。就会有很多过期key积在内存中,可能会导致内存溢出,或者是业务量太大,内存不够用然后溢出了,为了应对这个问题,Redis引入了内存淘汰策略进行优化。
内存淘汰策略允许Redis在内存资源紧张时,根据一定的策略主动删除一些键值对,以释放内存空间并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当内存不足以容纳新写入数据时,Redis 将新写入的命令返回错误。这个策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但会导致写入操作失败。
从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中选择最少使用的键进行删除。该策略优先删除最久未被访问的键,保留最常用的键。
从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中选择剩余时间最短的键进行删除。该策略优先删除剩余时间较短的键,以尽量保留剩余时间更长的键。
从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中随机选择一个键进行删除。
从所有键中选择最少使用的键进行删除。无论键是否设置了过期时间,都将参与淘汰。
从所有键中随机选择一个键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