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银行理财收益率十年新低:平均收益率2.09%,投资者趋向保守

2023-02-19  企鹅号  财经五月花
加入收藏

文|陈洪杰

编辑|袁满

时经三年多的探索,自2022年开始,银行理财开启了全面净值化阶段,由此进入了新纪元。但2022年3月和11月股市和债市动荡,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两次比较剧烈的波动,也影响了收益。

2023年2月17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2022年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7.65万亿元,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2.94万只,募集资金89.62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8800亿元。

进一步来看,其中,银行机构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602亿元;理财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5198亿元。2022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09%。

2018年-2021年数据显示,2021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最高为3.97%、最低为2.29%:2020年,新发行银行理财产品加权收益率为3.93%;2019年,封闭式产品按募集金额加权平均兑付客户年化收益率为4.44%;2018年,封闭式非保本产品按募集资金额加权平均兑付客户年化收益率为4.97%。

与2021年的收益金额相比,银行理财在2022年少赚了大概1200亿元。其实,如果将时间拉长,近几年来,无论银行理财总规模有着小幅下降或者上升,为投资者创造的收益稳定在1万亿元左右。

2022年收益下跌的原因在于,年内银行理财遭遇了市场较大的冲击,再加上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转型后,业务的底层逻辑发生根本性变化,制度优势和阶段性红利已消失。“未来几年,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收益率上,银行理财难有较大突破和特色。”一位行业人士称。

在另外一位理财子公司资深人士看来,当下银行理财运作模式和产品特征与公募基金基本一致,原有的银行理财投资者将根据自身风险收益偏好在存款、理财和公募基金之间重新选择,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将转向存款,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将转向公募基金。

另有行业分析人士认为,202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可能维持低位震荡,年中将是关键拐点,而下半年伴随机构理财冲量节奏发力和债市走强机会,银行理财市场或将迎来修复,收益率也会有所上行,届时回流理财的资金或将助推债市在下半年走牛,形成良性循环。

少赚1000多亿元

银行理财在2022年遇到较大冲击。《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2022年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7.65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8800亿元。

这8800亿元为近年来的最低数值。将数据拉长到最近五年来看,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为29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截至2020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5.86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9932.5亿元;2019年,理财产品累计兑付客户收益9255.8亿元;2018年,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累计兑付客户收益10566亿元。

2022年银行理财收益表现不佳的原因在于受两轮市场较大影响。第一轮是2022年的3月-4月间,A股市场单边大幅回调,上证综指跌12%,深证成指跌18%,创业板指跌20%。受此影响,银行理财收益和净值明显回撤,截至2022年4月末,年初以来收益率在0及以下的银行理财产品占比近16%,净值在1及以下的银行理财产品占比近15%。

第二轮是开始于2022年11月中旬,债券市场单边大幅调整,1年期AAA城投债收益率上行80个bp(基点),1年期AA+城投债收益率上行100个bp,1年期AA城投债收益率上行120个bp。银行理财是信用债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持有信用债余额15.3万亿元,占同期信用债市场总规模的35%和同期银行理财总资产规模的48%,受市场影响,银行理财收益和净值显著回撤。

另外,恐慌情绪迅速在投资者间蔓延,进而出现“踩踏式”赎回的现象,最终导致投资者“赎回潮”。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2022年四季度,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与2022年三季度相比,存续规模下降超2万亿,并回落至2022年一季度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投资者风险偏好分布也发生了新变化,风格更趋保守。数据显示,2022年,理财投资者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和二级(稳健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较去年同期进一步增加,分别增加1.10个百分点和0.55个百分点;风险偏好为三级(平衡型)、四级(成长型)和五级(进取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则相对减少。

截至2022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35.44%。

净值化转型与投资者教育

随着经济的复苏,银行理财在2023年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遇到一些挑战;净值化下如何应对复杂的市场,银行理财同业围绕市场客群、投资标的激烈竞争等。

面对未来市场可能形成的冲击,兴银理财总裁汪圣明在2022年底曾称,银行理财要通过代客理财产品的创设和运作管理,为老百姓守好“钱袋子”的定位相匹配,做好产品创设和投资管理,需要重塑投资体系,资产组合构建更加均衡,更注重流动性。

“我们不能够仅仅是从客户预期收益出发去构建资产,更应该是自上而下,从宏观风险因子这样一个更高的层面来做资产配置的方案,再往下做相应的资产构建。如果得以实现,则会有更宽阔的视野和空间来处理例如产品流动性这样一些微观层面的问题。历史数据能够证实,我们能以各类资产的正相关性、负相关性为基石构建策略,这不仅能够找到核心的压舱石资产,同时能够实现组合内部风险对冲,尽量提高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汪圣明称。

在提高产品收益的同时,投资者教育和陪伴的价值开始凸显。“银行理财客户更倾向于将理财产品作为现金管理工具,缺乏长期投资理念,因此,更在意短期业绩波动,理财公司的投教之路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应该结合商业银行客群的特点,建立适应银行理财的投教体系,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客户基础。”一位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人士称。

另一位分析人士称,当前理财产品更加多样,产品设计也相对复杂,不同种类产品的投资方向、投资结构、交易策略等存在较大差异,应提高客户对理财产品的认知和筛选。

从产品配置来看,银行理财以固收类产品为主,其占比保持在80%以上,混合类、权益类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的产品类型较少。除此之外,银行理财产品的资产投向及设计也相对单一,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普益标准研究员张楚惠看来,未来,银行理财机构应更多深挖不同类型市场,建设特色产品体系,实现差异化发展。银行理财机构可通过布局“固收+”及FOF产品,更多探索权益市场,银行理财以FOF投资策略作为缓冲策略,短期内可转嫁权益投资所需的较大投研压力,以此提高产品收益水平和自身竞争力。可以逐步尝试和推出中小微企业专属理财产品、同业存单指数理财产品、慈善理财产品。

(作者为《财经》记者)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