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中心昨天介绍,今年7月29日至8月1日,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携丰沛水汽北上,受到华北北部“高压坝”拦截,加上太行山和燕山山脉地形抬升等共同作用,京津冀地区出现一轮历史罕见极端暴雨过程。这轮暴雨过程有多极端,来看看通过监测实况和历史数据的分析解读。
京津冀极端暴雨有多极端?
极端之一,就是累计雨量大。北京大部、天津、河北中南部等地出现暴雨到大暴雨,部分地区特大暴雨,过程累计雨量100至600毫米,局地600毫米以上,最大雨量出现在河北邢台临城县,达到惊人的1003毫米(相当于两年的降水量),北京市最大雨量出现在昌平王家园水库(744.8毫米);京津冀地区平均累计降水量175毫米,超过平均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一。
第二个极端性体现在持续时间长。本次过程从7月29日开始,至8月1日结束,接近4天时间,北京降雨持续时间达83小时;河北邯郸、邢台等地连续两天出现大暴雨到特大暴雨。
此外,本轮极端降水影响范围广。除京津冀外,山东、河南等省也遭受本轮暴雨过程影响。
极端暴雨究竟如何产生?
国家气候中心表示,水汽充沛、高压坝阻挡和地形抬升的共同作用造成了此次京津冀地区极端降水。
首先是稳定的“高压坝”使得台风残余环流移速慢,降水持续时间长。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北上过程中,京津冀东部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和西部高压脊东移,在华北北部形成“高压坝”。“高压坝”迟滞“杜苏芮”及其残余环流北上,使“杜苏芮”在华北到黄淮一带的停留时间增长,导致过程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
其次是两个台风和副高的共同影响导致水汽条件好。“杜苏芮”本身携带了大量的水汽,残余的低压系统和强大的副高相配合,形成较强气压梯度,引导东风、东南风显著增强,水汽一路畅通无阻向北输送。此外,位于西太平洋上的台风“卡努”也起到重要作用,较强东南风也将“卡努”附近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远距离输送到华北平原。两条水汽通道带来了不同寻常的水汽条件,因此此次降水过程降水量极大。
最后是地形作用有利于降水增强。京津冀西边太行山脉与携带水汽的东风和东南风正向相交,其北边燕山山脉也与水汽通道存在交角,水汽受地形的阻挡抬升,在山前形成极端强降水。
京津冀极端暴雨在历史上有多猛?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已多次出现极端强降水事件,例如2012年的“7·21”和2016年的“7·20”。此外,发生在60年前的1963年海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也值得铭记。
总体来看,本次京津冀大暴雨过程平均累计雨量已超过了2016年“7·20”和2012年“7·21”,但小于1963年;日雨量破极值站数少于2016年和1963年,接近2012年;最大日降水量值略高于2016年,但小于2012年和1963年;过程降水量50毫米以上范围均超过2012年、2016年和1963年,过程降水量100毫米以上范围小于1963年,但超过2012年和2016年。
此外,昨天上午,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介绍了“七下八上”全国天气形势分析。在刚刚过去的7月,华北地区不仅遭遇了极端高温,也经历了极端强降水,北京和河北7月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三多。
据介绍,7月我国气温偏高,降水接近常年,但分布不均。7月全国平均降水量122.2毫米,接近常年同期(121.7毫米);北京和河北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三多,新疆为第二少。7月16日至8月1日,全国平均降水量72.1毫米,较常年同期(65.6毫米)偏多10%,为近10年最多;华北、黄淮、江南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2倍。
(原标题:本次京津冀极端暴雨有多“极端”?)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骆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