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于谦小酒馆》:“无酒”胜“有酒”,醉翁之意在于“心”

2020-08-28    
加入收藏

于谦小酒馆中“无酒”。“抽烟、喝酒、烫头”名声大噪的三大爱好中,“喝酒”也只能说只是于谦的小酌怡情。《于谦小酒馆》这本书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吃”。

《于谦小酒馆》:“无酒”胜“有酒”,醉翁之意在于“心”

 

于谦出生在北京,地地道道北京人儿。北京人爱吃,真正爱的也并不是昂贵不可及的皇家菜系,也不是那融汇贯通的各路菜系。而是隐藏在北京本土烟火气息中普普通通却又香醇浓郁的那地道的“北京胡同菜系”。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贵族权胄、文人墨客、平凡百姓,无论是一醉方休还是小酌怡情,也无论是借酒浇愁还是开怀畅饮 ,大都对酒有着独属于自己的一份情怀所在。

像于谦这般,将这一份情怀放在“吃”上的,历史上也有这么一位,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他风流倜傥,留下千古名诗,受人敬仰,但他同时也性格洒脱,对于美食颇有研究。这份醉意怕是比于谦更甚。

苏轼爱酒,醉翁之意却在于“吃”

我们平日里所了解的苏轼,大抵止在“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等等这些如雷贯耳的称谓上。

但其实,苏轼是一个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

苏东坡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在少年的时候,他曾经在无数个浩瀚星空下与众多叔伯们、弟妹们,摆上几盏清茶、几碟干果,彻夜高谈阔论,指点星河。

《于谦小酒馆》:“无酒”胜“有酒”,醉翁之意在于“心”

 

成年后的他,好酒、爽朗、依旧健谈、幽默,偶尔也会玩笑似的恶作剧,面对心爱的人,依旧百转千回的柔肠。但是还有一点最重要的是他爱吃。

苏东坡出生在“天府之国”四川,四川是有名的美食之都。

这里的人都有着一颗爱吃的心、爱吃的胃和爱吃的嘴。但苏东坡不仅爱吃、会吃,他还懂吃,更能创造吃!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这是苏轼在被贬至黄州时,自己为自己的爱吃做了一首调侃的诗,当然也借此来抒发自己在困境中依旧明朗乐观的心态。

《于谦小酒馆》:“无酒”胜“有酒”,醉翁之意在于“心”

 

苏轼对于吃是非常的挑剔的,但他也十分的讲究。这也直接造就了后期“苏菜”的诞生。

“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豆腐”,这都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名菜,同时也都是苏轼开创的名菜。

他十分爱吃猪肉,爱饮酒,爱品茶,河豚、荔枝……凡能用来烹饪的鲜美之物,都能成为他的目标。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原以为这都是后话,原以为这都是苏轼味蕾绽放过后的真情流露。但是,了解他的人必定了解他的处境。

了解他的处境的人,便能够了解他这份讲究背后真正意义的满足与快乐。

眼前悠然出现一副画面:苏轼居住在南山脚下的时候,没有肉食,只吃一些陈年的粮食,有时甚至还出现断粮的情况,。

但是,一有好心的邻居送来青菜,他立刻就提升了自己生活的档次。

先取清冽的山泉水把蔬菜收拾干净,择取新鲜菜叶和洁白块根,点火倒油,加上米和豆子,拌匀,不频繁搅拌,不放多余的调味料,桂皮花椒之类不要,要的就是保留饭菜的原汁原味。火大了些,水也跟着沸腾起来,米和豆子熟了八九分,就添柴加火,放入洗干净的青菜,醇香的中式蔬菜浓汤就煮好了。

眼前绿水青山,耳听虫鸣鸟唱,身旁家眷相伴,一如碗底这翠如山岱的蔬菜汤,品一口,那滋味着实曼妙,那幸福着实简单实在。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很难想象,这是苏轼笔下的海南,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的海南,可是缺医少药,气候炎热,长途跋涉,土人丛生,毒虫栉比的苦地方。

在这里,苏轼经常喝的酩酊大醉,但是,对于吃,他还是不变的“讲究”,虽然在这个地方,别说是陈谷子烂芝麻,就连中原故土的米、面,也只能靠不定时的大货船来送。

当遇到冬季天气又十分堪忧的时候,人们只能吃山芋充饥。

就是如此情景,苏轼依旧津津有味地啃着大芋头,一边和当地的百姓聊着天。

《于谦小酒馆》:“无酒”胜“有酒”,醉翁之意在于“心”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苏轼爱酒,但我想他更爱美食,酒灌肚肠,菜留余香,他将这份醉意放在“吃”上,更将“吃”的这份醉意融入骨血,将写意的人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展现在 我们面前,令人心之向往。

于谦的“吃”虽不若苏东坡的“吃”深刻,但,却别有一番风味。

醉翁之意在于“情”,更在于“心”

我总共看过于谦的三本书:《于谦小酒馆》《于谦动物园》《玩儿》,看于谦的书,并不是追求他有多么华丽的辞藻,多么精巧的艺术结构,恰恰是那份简简单单的轻松感,让我一直流连忘返。

其实,《于谦小酒馆》这本书中展现出来一如既往是于谦本人潇洒恣意、简单随心的生活态度。

于谦不同于苏轼的深刻,但贵在简单、自在。

在书的开头于谦也说了,他也真的是挺喜欢喝酒的,但就像苏轼那般,并不是所谓的酒瘾。

于谦喝酒,享受的是喝酒时的那份惬意劲儿,也在享受跟朋友们聚餐时的那份融洽。

中国人讲究的是喝酒就得就着点“下酒菜”,但说实话,到了于谦和苏轼这里,我总觉得不像是下酒菜,反而是他们享受美味时用酒将这份恣意劲儿烘托到更甚。

就像书中于谦自己写的一样,他觉得这外国人喝酒不讲究,为什么呢?因为在酒吧里,老能碰见那外国人,点杯扎啤,干巴巴的可以坐在那里坐一下午。

《于谦小酒馆》:“无酒”胜“有酒”,醉翁之意在于“心”

 

于谦的讲究,更多的是承在“吃”中的一个“情”字。

于谦在书中写了这样一件小事,那就是他的学生时代。那时候的蛋炒饭中是没有放鸡蛋的。但是,在学校组织去春游和秋游的时候,家长才会舍得在炒饭中给孩子们放个鸡蛋。

不是不想给孩子吃,而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条件实在有限,但是又怕孩子们在外面被人笑话,丢了面子。

直到今天,物质条件的大幅改善,蛋炒饭的花样也越来越多,但最好吃的永远是妈妈牌蛋炒饭。

因为,这份饭中多了一个“情”字。

于谦的这本书中让我们感动于父母爱护子女之情,但却震撼于那份随“心”的恣意洒脱。

于谦仿佛做任何事情都没有特别重的功利心与目的心,就像他说的,就图一个“乐呵”。

书中有这么一段关于喝酒之人的描写:他们只有酒钱没有菜钱。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一幕。

有的人是从家里拿半拉苹果、桔子、半包花生米、蚕豆之类的;有的人连这都拿不出来,他们拿着钉子就酒,钉子是那种生铁略带有点咸腥味,喝一口酒,就把钉子放嘴里嘬一下;还有的就拿着石头沾酱油,把那鹅卵石放到酱油和醋里搅拌,喝一口酒,嘬一下沾了汤料的石头。

最可乐的是,一个衣服上满是口袋的“有钱人”来喝酒,只见那人从这个口袋里掏出两粒花生米,那个口袋里掏出半拉桔子,另外一个口袋里再掏出一个鸡爪子……

你看,于谦的笔下人没有三六九等,更没有苦大仇深,有的只有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所以,于谦笔下的“吃”也就充斥着随心所欲的烟火气息。

加油站中撸串、长沙街头的臭豆腐、野生野长的各类野菜,还有那出门右拐的凉粉、豆汁儿、煎饼果子、小笼包……

《于谦小酒馆》:“无酒”胜“有酒”,醉翁之意在于“心”

 

总而言之,于谦是跟着自己的心在走,无论吃、无论玩、无论生活与事业,简简单单图一乐呵,却将幸福与轻松紧紧所在自身的人生旅途中。

结语

于谦的这本书,承一个“情”,随一颗“心”。全文“酒”占据的篇幅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但这份“无酒”胜“有酒”的醉意,却让我们都沉沦其中。

苏东坡的醉意,承一份“乐”,随一份“专”。而于谦的醉意,承一个“情”,随一颗“心”。但其实说到底,他们最大的相似之处,便是那份轻松自在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真正的做到了“随心所欲”的人生境界。

真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心”。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